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商品包裝資源浪費亟須立法限制

黃建林

    “佛靠金裝人要衣裳”,“人靠衣裝馬靠鞍”等俗語都説明瞭包裝的重要性。曾幾何時,我們評説我們商品包裝簡陋、粗糙,沒有創意;在國內市場上少特色,不起眼,在國際市場上頗寒酸,打不響。於是,生産者就猛醒似的你追我趕,將注意力集中到大搞包裝上去。

    可這一來就又走過了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事情司空見慣。有一首上海兒歌這樣唱道:“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這種誇張的手法,用以寫照商品的過度包裝,非常合適。

    包裝成了“雞肋”

    筆者日前走訪了北京市的幾大商場,發現在保健品、服裝、禮品、軟體類産品等方面的過度包裝現象十分普遍。在長安大街上某家商場,筆者見到一盒包裝精美的西洋參禮盒,拆開一看,只見大盒子、小盒子層層都由泡沫墊著,西洋參只有薄薄的一層,體積不到盒子的百分之一。

    在朝陽區的一家商店,營業員向消費者極力推薦某一知名品牌的“洋參丸禮盒”。整個禮盒有兩尺見方,大盒之中套著4隻小盒。細看説明,盒子裏的藥丸其實只有48粒。營業員振振有辭地説:“買補品送人就要講排場,盒子越大,自然派頭越大。”

    在某服裝專賣店,一位媽媽正在給她的寶貝選購服裝。筆者看到:一套好端端的嬰兒服被“妥帖”地放置在一個大紙盒中,底下墊著一層厚厚的泡沫,衣領、衣袖和衣服其他部分均被大頭針牢牢固定。從盒中取出衣服必須小心翼翼搜尋大頭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衣服“剝離”,數一數摘下來的大頭針有27枚之多。小小一套衣服的體積還不到那塊厚厚泡沫的1/10。

    各種遊戲軟體就更是“喧賓奪主”了:現在流行“數大便是美”,一個軟體要裏八層,外八層的進行包裝,看起來特別豪華,可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磁片而已。

    一位老太太道出了消費者的困惑:“這樣的盒子扔了吧,實在太浪費;留著吧,又派不上什麼用場。”真成了雞肋。一位購買襯衫的男士笑著説:“現在買東西是買包裝,不是買東西。”

       包裝浪費驚人

    專家指出,過度包裝的危害很多:浪費稀有的自然資源,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損害消費者權益。

    廣州市每年産生的165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最少也有33萬噸。一些環衛工人説:逢年過節包裝物更是白花花的一片。專家介紹説,近年來廣州市的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主要是塑膠、廢紙等商品包裝物越來越多。如果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包裝,一年至少可以使垃圾減量20%。

    北京市每年産生的近300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約為83萬噸,其中60萬噸為可減少的過度包裝物。收廢品的一個小販説:收大商場、寫字樓的廢品最能賺錢,因為這裡扔掉的商品包裝特別多。

    天津市北辰區小淀垃圾處理場,日進垃圾七百噸,其中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是各類商品的包裝物,尤多為用於豪華包裝的塑膠製品。

    數字是枯燥的,但事實卻令我們不得不驚醒。據測算,如果我們減少過分包裝物,可以減少12%的垃圾。北京市每年用於垃圾處理的費用高達10億元,如果減少不必要的過度包裝,一年就可以節省2億元!

    有關部門曾經算過一筆細賬:目前,我國每年生産盒裝襯衫8億件。8億套包裝盒需要用紙24萬噸,如果以直徑10釐米的大樹為標準計算,每7棵樹可以制1噸紙,8億套包裝盒就相當砍伐168萬棵大樹。這樣,我國每年僅盒裝襯衫一項,就要“穿”掉一大片森林!

    亟須包裝立法

    筆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消費者都非常贊成商品採用簡約的包裝。他們認為,購買商品如果是自己或家裏人使用,有沒有漂亮的包裝根本無所謂;如果是當作禮品送人,包裝的確需要精美氣派,但也應適可而止。因為商品最重要的是內在品質,外部包裝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

    限制包裝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國外的包裝法規定包裝物不能大於被包裝物體積的1/10,但是我國的包裝業並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從很大程度來講,限制過度包裝的主要責任在於製造商、進口商。目前我國出口的各种家電産品都要繳納包裝稅,但我國進口的各種商品都沒有收取包裝稅。

    隨著環境的惡化和人們的需求,目前全球掀起了“綠色包裝”的風潮。對此,歐洲各國政府極為重視,紛紛制定包裝法。最早推崇包裝材料回收的國家———德國制定了“迴圈經濟法”,丹麥率先實行“綠色稅”制度;很多國家要求製造商、進口商與零售商負起將包裝材料回收利用與再製造的責任。

    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包裝管理要納入法治化軌道,制定包裝管理法規勢在必行。

    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將“綠色消費”確定為活動主題。消費行為要有利於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但據調查,目前我國大多數人的消費狀態與“綠色”標準還相差甚遠。對於眾多生産廠商而言,在進行“綠色行銷”之前,首先必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這是廠家的法定責任,也是消費者的期盼。

    法制日報 2001年05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