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誰是未來中國企業領袖

    5月8日,江澤民主席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晚宴,招待所有到香港參加財富全球論壇的嘉賓。引人注目的是,與江澤民主席同席歡談並分列左右的是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以及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首席執行官李文。

    年僅40歲的戴爾是美國年輕一代的企業家中的代表。儘管在財富論壇上有許多成名已久、年高德劭的企業家,但年輕的戴爾能夠有幸坐在江澤民主席的身旁,無疑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年輕企業家的重視和厚望。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財富論壇上表現出來的機敏與幽默深受香港媒體的好評。5月9日在出席財富論壇的一次研討會上,主持人于會議結束前要求臺上嘉賓展望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以及自身的動向時,戴相龍説:“我可以肯定地説,中國屆時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將翻一番,達到兩萬美元。而我自己肯定不是央行的行長,因為我不懂英語,不是一個合格的央行行長。”

    現年56歲的戴相龍,1995年6月30日接替朱鎔基開始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他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國家和地區兩位依然在任的央行行長之一,另一位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任志剛。

    戴相龍的回答説明瞭一個問題,高速發展的經濟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這一話題同樣擺在了步入21世紀的中國企業面前,要在未來10年內實現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翻一番,需要産生更多的優秀企業,需要産生更多的企業領袖。

    微軟(中國)總經理高群耀用他親身的經歷講述了企業領導人才的匱乏:某一國際品牌想在中國投資,委託數家獵頭公司羅致人才,但這些獵頭公司提供的人才名單大同小異。今天,如何産生新一代的領導人,不僅是企業關注的話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關注“新一代” 關注他們什麼

    楊致遠的參會頭銜與眾不同,這個33歲的年輕人自稱並被人稱做“雅虎酋長”,優雅地微笑和不打領帶是他的品牌行為。在財富論壇開幕的當天,楊致遠一反常態,身穿淺色西服,繫上了紅色白點領帶,立刻激起了連片的鎂光燈。第二天的香港媒體在他繫領帶的照片下加以這樣的説明:“他老哥見特首都不繫領帶,這張照片真是很珍貴。”

    出生在我國台灣的楊致遠可稱新一代企業家的典型代表,他的行為也是“新一代”最好的注腳:白手創業,個性強烈。他們傳奇的創業經歷以及個性色彩受到媒體的關注、認可和廣泛傳播,使他們更像聚光燈下的明星。

    2001年全球財富論壇香港年會的主題原為“NextGenerationAsia”,原來一直被譯為“亞洲新貌”,但是在開幕前兩天重新被譯為“亞洲新一代”,這體現了本次論壇對新一代企業領導人的極大關注。

    如何定義“新一代”?在本次論壇前後出現兩種聲音:《財富》雜誌北京辦事處亞洲編輯比爾鮑威爾(BillPowell)認為,應該是40歲左右的企業家,他們已經成為亞洲政治、經濟和技術領域的中堅力量,而在歐美,40歲左右的人群,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説不能掌控未來。5月9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北京實華開電子商務公司總裁曾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出,年齡並不是“新一代”的衡量標準,“新一代”與以往的企業家最大區別是具備國際化的管理理念和經營運作方式。

    也許用年齡來劃分比較簡單和具備操作性,很多對“新一代”的關注首先著眼于年齡。2000年年底,美國《福布斯》推出50位中國首富,絕大部分是企業家,他們平均43歲,其中在40歲以下的就有24位,接近一半。

    2000年年底“北京青年報財富人物”評選活動的31位候選人中,40歲以下的候選人佔1/3以上。

    參加本次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的內地企業家共有75人,他們當中既有中國銀行行長王雪冰、中國石化總裁李毅中、上海汽車董事長陳祥麟、中國電信總裁周德強等國企領導人,也有三九趙新先、聯想柳傳志、中關村段永基、春蘭陶建幸、科龍徐鐵峰等老一輩創業者;既有泰康人壽陳東升、中華網首席執行官葉克勇等中年企業家,也有亞信丁健、8848王峻濤、遠大張躍、用友王文京、新浪王志東、搜狐張朝陽、微軟中國高群耀、網通田溯寧、實華開曾強等“新一代”企業精英,而且以“新一代”最受關注。

    受關注的不僅是他們的年齡,還有他們的經歷。將於2001年5月21日出版的《財富》雜誌,推出了25位全球企業明星,這是《財富》雜誌認可的,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年輕企業家共有4位,全部在40歲以下,並全部具有海外留學經歷。

    強烈的創富慾望以及不屈不撓的性格,更是“新一代”特有的品質。初到美國時楊致遠只有10歲,只會説一個英文詞:SHOES(鞋),但經過不斷的努力提高,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新一代”與“老一代” 距離到底有多遠

    在香港萬國寶通中心20層中華網會客室,窗外就是維多利亞港灣,中華網的CEO葉克勇望著海灣千帆競渡的景象,喃喃自語:“他太年輕了。”葉克勇口中的“他”是他的兒子葉仁浩。葉仁浩17歲時從美國新奧爾良的tulane大學退學創業,當時他只是一年級的學生。記者問葉克勇,如果一個從大學一年級退學的學生到中華網來應聘的話,你會給他什麼職位?

    “實習”,葉克勇慢慢地吐出兩個字,“我會讓他跟著有經驗的員工實習”。

    幸運的是,年輕的葉仁浩沒有到中華網去應聘“實習”的職位,他創辦了自己的網站“OUTBLAZE.COM”,電信盈科是它的第一大股東,並成功地將這個網站出售。隨後,他又創辦了“多來米(myrice)”網站,並再次成功地將“多來米”出售給“Lycos”。

    今天,反對葉仁浩退學的葉克勇也不得不承認,在這5年的實踐當中,葉仁浩學到了很多在大學裏學不到的東西,包括企業管理、融資、市場推廣。

    葉克勇感嘆:“雖然我是他的父親,但我的話他有的聽,有的不聽。我只能給他做個榜樣。現在中華網還沒有賺錢,我也在很辛苦地工作,這個他是知道的。”

    葉克勇承認,葉仁浩和他相比,看趨勢很準,接受新東西很快,憂慮很少,衝勁很足,樂於冒險。他説:“我老了,憂慮也多了,但我不會很快地放棄。”他認為,葉仁浩的缺點是太年輕了,經驗不足。

    5年之後的今天,中華網願意提供給葉仁浩的職位是——CFO,或者有關企業發展戰略的職位。但是,一個實習人員用5年時間是否能夠達到CFO的要求,葉克勇未加説明。

    “新一代”與“老一代”必然有距離,這種距離到底有多遠?

    柳傳志曾説:“聯想認定腳底下是厚實的黃土地時,撒腿就跑。”在談到楊元慶、郭為時他説:“我要走20步才認定腳下是厚實的黃土地,而他們,只走了10步,就敢撒腿就跑。”在這裡,柳傳志與楊元慶、郭為的空間距離是10步。

    柳傳志還曾説:“我剛創辦公司時,比現在的楊元慶、郭為年長10歲,但是他們比我當初要做得好。”在這裡,柳傳志與楊元慶、郭為的時間距離是10年。

    5月10日,在財富論壇“新一代領袖前瞻”的討論中,台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辜仲諒的發言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他是台灣富商辜濂松的兒子,而辜濂松則是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侄子。辜仲諒在海外接受教育,回到台灣加盟家族企業。他説:“華人公司有午飯後小睡的習慣,整家公司熄燈後迫你睡覺,最初我也要隨俗。有一次我睡過了點,直到下午4點才醒來。”辜仲諒強調,文化差距是最大的問題,新舊兩代管理層要互相學習和尊重。他還提及要為銀行聘用外資顧問公司,他父親最初也不大適應,他本人要做橋梁的角色。

    新的營商環境、新的經營理念以及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使“新一代”迅速成熟,在他們眼裏,沒有教條,他們更願意做的是嘗試。因為年輕,他們永遠對未來充滿信心。

    “新一代”都是創業者,他們大部分擁有熱情、技術和優秀的想法,但是缺少資金,資金更多地掌握在年長的人手裏,“新一代”需要表現出自己的一切,去表現自己,打動他們。因此,跨越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對於年輕人來説更為迫切。

    虛化管理 未來企業領袖面臨的挑戰

    IDG董事長麥戈文年輕時曾以5000美元創業,今天,他的公司擁有24億美元的銷售額。他以風險投資的形式在內地投資了包括金蝶、搜狐在內的85家公司。他説他非常喜愛現在創業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使他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

    他對未來企業領導人的描述是:“一定要有長遠的計劃,而這個計劃能對社會作出長期的貢獻。同時要建立一個團隊,並知道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和作用。”他説,現在的年輕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要會利用自己的教育背景,學會同國外的公司打交道。

    成功與不成功的企業家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毅力,是否能堅持到底。“不要被短期的情況,每天、每星期、每月的成功與煩惱所困擾,重要的是有耐心,要學會持之以恒地堅持”。這是他對年輕人的忠告。

    同為“新一代”的楊致遠與高群耀,對“新一代”企業領袖素質的認識,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楊致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我認為我性格中的最大特點是熱情和負責任。我認為一個企業家不僅要有目標去建立一個大公司,而且要有熱情和責任心去將這個目標變為現實。”他説:“人總是有弱點的,所以團隊精神非常重要。成功的企業家能通過強大的合作夥伴補充自己的不足,避免缺點,糾正錯誤。”

    同時他認為,由於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未來企業的領袖要具有全局觀念,著眼全球是成功的要點。“未來的社會是人性化的社會,未來的企業領袖必須具有很強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不僅僅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還要學會通過網際網路與世界交流”。他説:“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激勵員工不斷進取,使企業處於領先地位。”

    高群耀首先強調管理對於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他説,資訊時代的管理和工業時代的管理大相徑庭。現在的管理主要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機器。今天,一個企業的資産並不表現在廠房、設備、産品等物化的財富上,而體現在人的身上。他説:“我們的資産都在人的腦袋裏。如果我不想用他了,我不可能把他倒提起來,把他腦子裏的東西倒出來。因此這對管理來説,提出了新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虛化管理。這是對每一個未來企業領袖的挑戰。”

    高群耀認為,未來企業領袖將從四類人中産生:第一類人,是國內企業中經過市場殘酷洗禮、大浪淘沙脫穎而出的人,如楊元慶;第二類人,是從政府機關出來的人,他們宏觀把握好,人際脈絡清晰,能夠掌握方向,但相對欠缺“把袖子挽起來做事、而且要做成的精神”;第三類人是留學歸國的一批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了解國際慣例,對股票市場有深刻的體會,外語程度好,但他們畢竟離開國內一段時間,對快速發展的國內形勢了解不深,同時普遍具有浮躁心理;第四類人,是國內外企裏的一批人,他們在國內受教育、在國內工作,經過良好的訓練,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但在宏觀把握上略顯不足。

    高群耀強調,一個企業領袖的成長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按照規則與規律辦事,把本質的東西學到手。

    誰將領導中國企業真正地走向世界?誰將成為未來中國的企業領袖?這個問題將在不久的未來揭開謎底,它的答案絕不會是惟一的,因為未來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也絕不會只有一個。

    

    《北京青年報》 2001年5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