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俄關係發展歷程

蔣莉

    自1949年10月2日中蘇兩國建交以來,兩國關係歷經滄桑,既有過兄弟般的密切合作,也有過互為仇敵的對抗,曾給兩國關係造成嚴重損害。經過50多年的風雨磨練,兩國領導人和廣大民眾都認識到,兩大鄰國只有友好相處,相互信任才能給兩國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基於這種認識,自80年代末期以來,兩國放棄對抗,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且使中蘇關係平穩過渡到中俄關係,此後兩國關係獲得穩步發展,並逐步形成一種適合兩國的新型國家關係模式,為中俄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普京總統執政後,十分重視對華關係。他多次表示,“發展並深化與中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俄堅持不懈的對外政策”,認為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面向21世紀的,不會因時局的變化而動搖。

    從中蘇到中俄關係兩國走過四個重要階段。中俄兩國是山水相連的近鄰,兩國人民有著傳統的友誼,在中國建國初期的困難階段,蘇聯人民曾給予我們真誠的幫助和支援,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當然兩國關係也有過曲折,回顧中俄關係的歷史,不能不涉及中蘇關係時期的不愉快經歷。然而只有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才會更加有助於兩國關係的進一步順利、深入發展。總體上看,中俄關係歷經坎坷的50年曆程大致走過了四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9年):中蘇建交的“兄弟”友誼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後的第二天,即10月2日,蘇聯率先予以承認並宣佈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對於剛剛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和新生的共和國來説無疑是個巨大的鼓舞和支援。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兩國關係發展十分迅速。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飽經戰爭創傷的中蘇兩國和人民,正處於消除戰爭和日、德法西斯侵略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特別是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軍閥混戰、日本侵略、國共兩黨之爭,新中國剛剛開始著手建立國家的政權機構,恢復經濟,一切都百廢待興。與此同時,兩國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都面臨著國際環境因“冷戰”開始而日趨嚴峻、西方列強施加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的形勢。

    面對這種嚴酷的內外局勢,同年12月16日,中蘇兩國首腦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國友好關係全面啟動,雙方許諾相互支援,互利互助。此時,中國在建國初期經濟處境十分困難,蘇聯“老大哥”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中國援建工業和企業項目達156個,並派遣大批專家幫助解決技術難題,這對中國恢復和發展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階段(1960—1985年)中蘇關係惡化的對抗期。自50年代以來,中蘇兩國領導人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分歧逐步顯露,雙方展開公開論戰。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前蘇聯領導人把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逐步擴展到兩個國家的關係中。1960年7月,蘇聯政府決定從中國撤走全部專家,標誌著中蘇關係的全面惡化。在此後長達25年的時間裏,中蘇關係處於敵對狀態,兩國邊境甚至多次發生武裝衝突。這期間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大量增兵,對中國的北部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兩國除免強維持外交關係外,經貿合作大幅下降,科技、文化等交流基本凍結。

    然而值得慶倖的是,即使在中蘇關係嚴重惡化的時期內,特別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兩國仍默認著《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沒有任何一方宣佈廢除該條約。

    第三階段(1986—1991年)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時期。1985年戈巴契夫出任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後,中蘇關係逐步開始解凍。1989年5月16日,戈作為蘇共總書記訪華,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與其在北京舉行歷史性會晤,從而結束了中蘇長達20多年對立的歷史,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正常化。鄧小平在與戈會談時,對中蘇關係自建交後10年間的“蜜月期”及以後關係惡化的歷史進行了總結,並就兩國關係提出“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精闢論斷。兩國領導人發表了《中蘇聯合公報》,鄭重宣佈:兩國“將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普遍原則基礎上發展相互關係”。這預示著中蘇兩國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一種新型國家關係,它既不同於50年代的同盟關係,也不同於60、70年代的對抗關係,而是要從此告別過去,進入創建兩國睦鄰友好合作的新時期。

    雙方領導人還就中蘇間的一系列問題開誠佈公地交換了意見,並且決定切實加以解決:放棄意識形態之爭,尊重各自的選擇;逐步解除兩國邊境軍事壓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糾紛;恢復文化交流,擴大經貿合作等等。

    第四階段(1992—2001年)構建新型中俄關係的穩定和提升期。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俄羅斯成為獨立國家。中俄關係不僅繼承了中蘇關係,而且順利實現中蘇關係到中俄關係的平穩過渡,使兩國關係走上了健康穩步發展的軌道。在較短時間內,兩國關係連續邁上睦鄰友好、建設性夥伴關係和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三個臺階,使中俄關係成為世界穩定的重要因素。兩國間確立了發展國家關係的五大機制:一是新型國家關係機制。其主要內容是:睦鄰友好、互利合作、不對抗、不結盟,共同繁榮。二是高級領導人對話機制。自1992年建立起兩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間對話機制後,兩國首腦頻繁會晤;政府首腦也已實現定期互訪機制。此外,兩國政府部門、一些地方政府間也建立了相應的合作機制。三是睦鄰友好的安全機制。1993年中俄簽署兩國國防部合作協議,聲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不把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1996和1997年中俄先後簽署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和邊境裁軍協定。四是經濟科技合作機制。1992年8月建立了中俄經濟和科技合作混合委員會工作機制,規定兩國副總理擔任混合委員會主席,每年在雙方首都輪流舉行一次會晤,以促進中俄經貿合作的發展。五是國際問題磋商機制。1994年1月兩國簽署《中俄兩國外交部磋商議定書》,決定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經常進行磋商,協調立場,加強合作。

    經過兩國的艱苦努力,兩國邊界談判和勘界工作取得重大成果。1992年3月,中俄互換了東段邊界協定批准書;1995年10月,中俄又互換西段邊界協定批准書;1997年11月,在俄前總統葉利欽訪華前夕中俄兩國完成勘界工作,目前中俄98%的邊界已正式劃定。這標誌著中俄兩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兩國邊界,使長期困擾兩國關係最敏感的領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此外,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也取得較大發展,雙邊貿易額比中蘇時期翻了幾番,去年兩國貿易額達到80億美元;兩國邊境貿易也達20億美元。

    當然,中俄關係中仍存在一些阻礙兩國發展的問題。首先,儘管最近兩年中俄經貿合作取得較大進展,但與中俄兩國政治關係相比,經貿合作仍顯滯後。其次,政治互信度仍有待提高。兩國民間和媒體互信基礎較為薄弱,俄一些媒體受西方收買,有意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毒化了中俄友好氣氛。目前,中俄兩國領導人已認識到兩國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正在共同努力切實解決這些問題,以清除其對兩國關係的消極影響。我們相信,江澤民主席即將與普京總統舉行的會晤,特別是兩國將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為中俄關係全面合作和發展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中俄關係將迎來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新時期。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2001年7月1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