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機會成本 高價讀MBA值不值?

    在讀清華大學MBA之前,陳斐是北京一家醫藥公司非處方藥市場經理,年薪在12~15萬元之間,陳斐一直有著更高的職業理想,他很想到外企去發展。現在,他的願望早已成了現實,在MBA畢業後,他進入國外一家大型醫藥公司任市場副總監,年薪升到18~22萬元,陳斐兩年時間付出的費用總額約7萬元。“讀MBA很划算,能夠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梳理成形,還可以到大型外企按自己的管理思路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他説。

    但關於MBA,是有很多爭論的,焦點大都聚集于兩個方面,一是什麼人該去讀;二是教育體制、教學模式和師資。

    我們試圖拋開這些爭論直接去探討讀MBA的機會成本,為此我們展開了對MBA畢業生的調查。我們與眾多MBA畢業生直接聯繫,並取得了第一手的數據。有意思的是,所調查到的擁有MBA學位的經理人都認為讀MBA划算,他們都認為讀MBA是對個人事業長遠的投資,而薪水並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這次調查中,我們不僅探討在國內讀MBA的機會成本,還對到國外讀MBA的機會成本也作了分析。實際上,具體起來,機會成本是個很個人化的,即使你同在一個公司工作又在同時在同一個學院上MBA,機會成本也往往差異很大,你只能根據你個人化的數據來計算你讀MBA的機會成本。我們特別選取三個擁有MBA學位的經理人為例子來作MBA機會成本的分析樣本,他們代表了三種就讀MBA的方式和三種畢業之後就業的典型,經理人可以把他們的數值作為自己的參照物。同時,為了方便經理人計算就讀MBA的機會成本,我們還特別把評估公式放在本刊網站上,經理人可以在網上直接輸入自己讀MBA的收支數據(或者想讀MBA的預計收支數據),就可以得到你讀(或者想讀)MBA的機會成本的參考值,幫助你去評判讀MBA值不值,有助於你估算自己讀MBA之後的收益情況。

    MBA供需失衡

    MBA即工商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是一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專業學位,目標是培養高層次務實型管理人才。中國MBA教育目前大體上分為全日制(Full time)、在職(Parttime)兩種,辦學形式上則有中國高校自辦、與國外院校合辦、國外在中國舉辦等幾類。

    美國《財富》、《福布斯》雜誌對美國MBA作過調查,結果表明沒有MBA學位的學生,畢業後歷年收入增長率只有MBA畢業生的一半,MBA學位帶來的平均年收益是2.9萬美元,畢業生平均用4.1年的時間就可以收回他們所有的投資,包括學費和在就學期間放棄工作的經濟損失。

    在國內,清華大學1999年畢業的MBA平均起薪為每年8萬元,2000年夏天的畢業生為10萬元。中國人民大學2000屆MBA畢業生50%左右在金融機構,40%左右的在高科技行業,平均年薪達11.8萬元。而北京大學首屆國際MBA畢業生平均年薪更高達23萬元,大部分人的年薪是20萬元左右,最高的達83萬,最低的也有9萬。

    今年全國設有MBA專業學位點的大學已經由56所增至59所,但市場需要約30萬名高級經理人才,而我國現在每年只能培養3萬多名MBA。隨著我國加入WTO,MBA的需求量還將大幅增加,MBA供需失衡的狀況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

    機會成本的計算公式

    MBA的機會成本是指去讀MBA而放棄的潛在收益(與不讀MBA比較)。它包括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以下是我們評估讀MBA機會成本中貨幣性成本的公式。

    機會成本=收入凈現值-支出凈現值

    第N年支出凈現值=前期支出+第1年支出(1+5%)-1+第2年支出(1+5%)-2+……+第N年支出(1+5%)-N

    第N年收入凈現值=第1年收入(1+5%)-1+第2年收入(1+5%)-2+……+第N年收入(1+5%)-N

    其中,5%是根據我國經濟增長率而得出的貼現率(一般估計為5~7%之間,我們確定為5%)。

    目前,讀MBA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在國內讀全日制MBA,二是在國內讀在職MBA,三是到國外讀MBA(一般是選擇全日制居多)。不管是哪種模式,可選擇的學校是比較多的,而各個學校的MBA又有一些區別。為了簡化起見,我們結合MBA畢業之後在就業上的三種選擇(當職業經理人、自己創業、在國外工作),分別對三種就讀模式的機會成本進行了分析。

    全日制MBA的機會成本

    蔡先生是1999年讀清華MBA的,此前他是廣州一家房地産公司市場經理,月薪7000元。他讀的是全日制MBA,兩年學費為3萬元,讀完MBA總開銷約7.5萬元。畢業後,他在環保業的一家美資公司做市場總監,月薪比原來公司高出1萬元。

    以蔡先生為例,我們來分析一下全日制MBA的機會成本變動趨勢,看看這種就讀模式有什麼基本現象。我們設定蔡先生一個人平常的基本生活開支(不包括住房、車、交際等非基本生活性開支)為1500元/月,一年約1.8萬,讀完MBA工作之後基本生活開支增加到2000元/月,一年約2.4萬。蔡先生預計在原單位薪水漲幅為10%,他認為如果在原單位工作而不讀MBA,三年後他有到下屬公司當總經理的機會,年薪有20萬。即蔡先生如果不讀MBA,5年裏他的預計收入分別為:9萬、10萬、11萬、20萬、22萬,預計的基本開支分別為:1.8萬、1.8萬、2.4萬、2.4萬、2.4萬;蔡先生讀了MBA,5年裏他的收入及預計收入分別為:0、0、22萬、24萬、26萬,他的開支及預計開支分別為:4萬、4萬、2.4萬、2.4萬、2.4萬。

    其實,像蔡先生這種情況去讀MBA機會成本是很高的,而且風險系數也高,因為讀全日制MBA他就必須放棄高職的機會,但畢業後並不能保證他能找到這麼好的職位。

    同樣是讀全日制MBA,高先生現在還有點後悔,他原來在深圳一家著名通信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年薪約7.5萬元,他讀的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法學院的MBA,兩年學費2.6萬元,總支出約7萬,現在他任職于廣州一家著名的電子通信企業,月薪超過1萬元。高先生説:“對我來説,現在薪水的增長只是一方面,可你卻不知道我損失可大了。”原來高先生在原公司是持有公司的股票期權的,現在原公司剛剛被美資公司收購,股票按1:7兌現,但高先生因讀MBA而早已放棄了股票,他由此損失了幾十萬元。

    與高先生相反的是,彭光順讀MBA就划算得多。"原來我只是湖南嶽陽一家國有上市公司技術科裏的小負責人,報酬不瞞你説才一年一萬多。"他説,"我是1996年讀人大脫産MBA的,人大95屆、96屆是計劃內的,不收學費,還有280元的補貼。"彭光順現在是科龍集團財務總監助理,年薪不低於10萬。

    費用的高低是大家都會關心的問題,這直接與機會成本相關。在國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MBA收費比較高的學院之一。王小姐現在上海斯堪的亞電子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經理,年薪為12~15萬元,她是中歐MBA,她在讀MBA前薪水不到8萬元,她自己估算了機會成本,認為很划算,雖然她讀MBA付出了13萬元左右的費用。陳先生也是中歐MBA,畢業之後到潤迅公司任部門經理,現在剛剛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年薪超過10萬。他説:“現在回過頭來看,光從學費來講,中歐的學費已從我讀當時的4.75萬元漲到目前的9.5萬元,整整翻了一倍,對於我來講讀MBA肯定划算。”

    在職MBA的機會成本

    現在已經是創業者的耿先生,對讀MBA是讚許有加,他稱讀MBA能有針對性地選擇職業發展方向。耿先生讀的是武漢大學在職MBA,3年學費是3萬,加上其他,費用總額約為5萬。讀MBA期間他在一家港資電子公司做品質部主管,月薪6000元;畢業後進入諮詢業,任廣州一家諮詢公司總經理,年薪12萬加15%的分紅權。如今,耿先生自己創業,年收入約30萬。

    以耿先生為例,我們計算在職MBA的機會成本,看看它的基本發展規律。我們還是設定耿先生一個人平常的基本生活開支(不包括住房、車、交際等非基本生活性開支)為1500元/月,一年約1.8萬,兩年後基本生活開支增加到2000元/月,一年約2.4萬。耿先生預計在原單位薪水漲幅為10%。即耿先生如果不讀MBA,5年裏他的預計收入分別為:7.8萬、8.6萬、9.4萬、10.5萬、12萬,預計的基本開支分別為:1.8萬、1.8萬、2.4萬、2.4萬、2.4萬;耿先生讀了MBA,5年裏他的預計收入分別為:7.8、8.6、9.4萬、12.5萬、30萬,他的預計開支分別為:3.8萬、3.3萬、3.9萬、2.4萬、2.4萬。耿先生的收支凈值明細如表一所示。

    從表中得知,耿先生在前三年,讀或不讀MBA的收入是一樣的,他的開支只是在原來開支的基本上加5萬元。耿先生讀MBA的第三年,他的機會成本是4.58萬元,讀完MBA,耿先生重新進行了職業選擇,畢業後第一年機會成本降為2.94萬元,第二年耿先生讀MBA就産生了機會收益,收益為11.16萬元。

    ......

    機會成本中的非貨幣因素評分

    朱小軍是招商迪辰系統公司的市場總監,1992年畢業于美國攝政大學MBA,之後一直在美國工作,去年6月回國。他説,讀MBA最主要是為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是為了事業平臺,至於讀MBA劃不划算、滿不滿意,有時還取決於你有什麼樣的期望值。

    有一個現象是,本次調查到的擁有MBA學位的經理人,只有少數人明言是為了更高的薪酬而讀MBA的,大部分人都強調三個方面:一是接受更系統的知識培訓,提高能力;二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空間;三是建立良好的人脈。當然他們如此説並不表明他們不在意薪酬。

    讀MBA的經理人比較看中讀MBA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學院的校友資源給彼此帶大量的促進事業發展和擴大社會聯繫的機會。另外,一些經理人讀MBA是為了改變職業,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以後創辦自己的企業,許多經理人把工商管理學院看作是建立自己企業前的訓練營。

    所以,在評估讀MBA的機會成本時還要考慮非貨幣因素,比如社會關係、能力、知識、心理、語言、溝通等方面,而這些因素很難量化的,但要對MBA的機會成本進行評估就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為此我們以打分形式來作簡要的評估。我們根據調查反饋的情況,主要設置了7項因素,它們分別是:“對中國商業的認知、社交關係”、“對國際商業的認知、國際社交”、“知識、視野”、“職業、發展平臺”、“國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心理成熟度”、“工作習慣、工作能力”。

    其中,每項因素的基準分是5分,總基準分為40分。如果不讀MBA,每項因素的得分都是基準分。如果你讀MBA,對於任一項因素,假設讀MBA之後變化不大,則給5分;減弱則打0~4分;增強則打6~10分。蔡先生、耿先生、余小姐的得分分別是:54、53、56,具體明細如前表所示。

    一般地,單從非貨幣因素方面考慮,得分低於40分的,則讀MBA很不值;50分以下的為一般;50~55分的,屬比較理想;55分以上的,則讀MBA非常划算。

    在國外,MBA畢業生是靠學到和領悟得來的管理知識,以及商業表達和溝通能力來勝人一籌的,這些優勢的得來靠的是專門的職業訓練,而非一般的學術訓練。也就是説MBA教育不同於一般的研究生教育,它不是一種學術性的訓練,而是一種職業化的訓練。貫穿整個MBA教育的是商業理念,它産出的是職業經理人,不是學者。

    對個人的風險管理

    從最實際的角度出發,許多人期許MBA能為自己帶來高薪。事實上在不同學校讀MBA,畢業後的際遇是不同的。

    香港光華公益基金會資助的北京光華管理研修中心對國內的MBA教育狀況做了較全面的調查,結果反映出企業對MBA的不完全了解,另外,願意聘用MBA的企業最看中的也並不是他們學到了什麼,而是畢業院校的名氣,其次才是綜合能力和專業特長。企業在人才招聘中並沒有給予MBA本身以特別待遇。

    其實,即使你已經拿到MBA學位,也未必就是一個好的管理人才。MBA只是個基礎,以後怎麼發展靠個人。創維集團財務副總監張知説:“MBA是個很好的敲門磚,尤其對技術背景的人來説。其實不讀MBA也可以,區別在於你讀了之後,做事更遊刃有餘。”張是北大EMBA,他認為應該用長遠的目光看待讀MBA的機會成本,這是對個人的風險管理。

    特別提示

    已經讀了MBA或者想讀MBA的各位讀者:我們在以下這兩個網站特別設計好了計算MBA機會成本的公式和計算表,您在網上只把自己讀MBA的收入、開支數據逐一輸入,就可以得到您讀MBA的機會成本、機會收益的參考值。此外,您還可以評估金錢以外的其他收益和損失。這兩個網址如下:

    http://mba.DAOchina.com

    http://www.sino-manager.com/mba

    千龍新聞網 2001年12月13日


北京掀起MBA熱 報考人數首次過萬名校競爭激烈
明年MBA招生1.5萬 以後每年增加3000
現行聯考遭專家抨擊 讓MBA教育儘快告別應試時代
MBA結束試點工作 中國MBA十歲了
世界頂尖商學院需要什麼樣的MBA
入世後中國以MBA教育為代表的管理教育還差什麼?
教育碩士 法律碩士 MBA舉辦學校名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