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探訪2001年大學生就業市場

    2001年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夏日的炎熱中悄悄地落下帷幕,各用人單位之間的人才大戰也硝煙散盡。作為新世紀的第一年和“十五”的開局年,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無疑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

    政府:200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整體看好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也逐步實現了由傳統的“包當幹部”、“包分配”的模式向“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模式的轉變。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規定,2001年畢業生就業繼續採取“國家宏觀調控,各級政府和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模式。各地資訊顯示,今年畢業生就業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的良好局面,形勢喜人。據政府權威部門分析預測:由於面臨加入WTO的挑戰和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因素的影響,整個社會對高等學校畢業生的需求比往年明顯增加,2001年度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整體看好。

    學校:鋪路架橋,各有高招

    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由“兩包”向“兩自”(需要解釋)的轉化,相應地畢業生就業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人才大戰,各高校不得不承認“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兒也愁嫁。”更何況各個學校的性質不同,生源各異,肯定各有各的難題。那麼,各高等院校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作為連接社會和學校的橋梁與窗口,在就業指導、服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都施展了些什麼高招呢?走進北京市幾所高校的大門之後,我們找到了答案。

    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學生處 晁處長: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需求大於供給

    為適應市場化就業的需要,我們學校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追求高的就業品質作為學生就業工作的中心。圍繞這一中心,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在花大力氣,辦好大規模校園招聘會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辦好小型招聘會,隨時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熱情週到的服務;第二,切實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努力使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廣大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到西部就業;第三,注重畢業生就業資訊服務工作,無償給畢業生提供充足而準確的就業資訊。今年我們學校的就業形勢從總體上來説需求大於供給,就業形勢好于去年。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處 謝處長:機構改革不影響政法大學學生進機關

    在國家就業政策轉變以後,我們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過去以行政管理為主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實行了以就業指導為方向,以就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工作方法。一流的大學,就要有一流的就業,已成為中國政法大學全校上下的共識。為此,學校採取切實措施狠抓畢業生就業工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行了就業工作的例會制度,以便對各院係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改進;第二,建立了定期就業諮詢制度,以便及時與學生溝通,實施“個性化”指導;第三舉辦“畢業生就業推薦月”活動,通過舉辦畢業生就業雙選洽談會,就業社會實踐,畢業生就業的對外宣傳和推薦等形式真正地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便利條件。目前雖然面臨政府機構改革,但對我校學生就業的影響並不明顯,今年我校學生就業方向仍以黨政機關為主,截止6月1日,初次就業率已達到95%,就業形勢喜人。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處 童處長:郵電大學學生就業形勢一派大好

    學校劃歸教育部後,我們學校針對畢業生就業工作展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工作,其核心內容是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首先,我們通過院校兩級逐級灌輸就業意識,使學生一入校就有危機感和壓力;其次,我們通過組織“企業采風”活動,把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即對市場有了初步的認識,增強了其社會適應力;第三,我們通過“走出去請婆家”——把單位請到“家裏”來的辦法,舉行校園招聘會,在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提供方便的同時,還造成了一種氛圍,對低年級同學也起到了感染和指引作用。今年我校本科畢業生共974人,截止6月1日起,就業率達到了98.7%,就業形勢一片大好。

    畢業生:就業市場求職面面觀

    六月的校園,早已恢復了往日的幽雅寧靜,即將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畢業生們在經過連續幾個月的辛苦奔波四處自我推銷後,自然是“幾人歡樂幾人愁”。讓我們走近他們,聽聽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

     專科生:請你安靜地走開 小胡是北京某交通大學環境保護係98級化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他學習成績優異,又是優秀學生幹部,然而,他説當他站在就業這個人生轉捩點時,卻又顯得力不從心。 “我是從去年10月就開始為求職做各種準備的,然而,我第一次參加招聘會就被亮了‘紅燈’。那天,當我滿懷信心地抱著自己的一摞推薦材料步入會場時,清一色的研究生、本科生學歷要求,使我一下子覺得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擇,我毫無優勢可言,除了劣勢還是劣勢。尤其是當我看到一家企業打出‘非本科生免談’的告示時,更是氣餒,那天我一份簡歷也沒投出去。以後我又參加了幾次人才招聘會,包括回江蘇老家參加招聘會,但每次去我都覺得自己就像一葉浮萍,隨著應聘人流卷來卷去,毫無戰果可言。”“雖説我現在已找到了工作,是江蘇一家熱電廠,但那不是我的初衷,是父母托關係走後門聯繫到的。”説這話時,小胡言談中流露出幾許無奈。“其實我們係的許多學生在錄取時都夠本科線,許多學生的能力也很強,但為什麼當面臨就業時就大相徑庭,連一次應聘的機會都不給我們呢?”小胡的話也許道出了許多專科畢業生的心聲。

    據統計,2001年應聘大學畢業生總數為115萬,其中專科佔52萬,達到總數的48.6%。但近年來專科生就業市場低迷,而且還在逐年呈惡化趨勢。2000年全國專科生一次就業率僅為44.6%,而在個別地區或個別專業還遠遠低於這個數字,這不由得使人對當初培養專科生的初衷産生了懷疑:難道整個社會不需要專科生了嗎?我國目前人才真的過剩了嗎?如何使專科生就業走出困境,是該整個社會關注的時候了。

    長線專業畢業生:這個夏天有點冷

    近年來,諸如農學、林學、歷史學等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由於專業的限制,他們的就業面窄,同時就業渠道也不暢通,因此,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北京X科技大學地質係地質學專業小彭的一番話表達了許多長線專業畢業生的苦衷:對於我們長線專業畢業生來説,在人才招聘會上找到合適對口的工作幾率幾乎為零,每次我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偶爾在招聘會上有家單位收下了我的簡歷,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日日思月月盼,結果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其實我在校時學習成績不錯,還取得過獎學金。我也想過何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但4年的專業知識不就白白浪費了嗎?既然社會基本沒有需求了,學校當初就不應該設置這個專業。

    據最近一項針對用人單位的調查表明,90%以上的用人單位認為專業對口是選擇人才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因此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大的改觀,但是長線專業大學生在就業時絕不應該被專業束縛住手腳,而應該“先就業後擇業”。同時,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教育體制的不合理,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

    外地大學生:不留京城非好漢

    充滿機遇、競爭、誘惑的大都市,恐怕是許多畢業生的“理想港灣”。對於即將畢業于北京某著名法律學府的小劉來説,自然也不例外。經過預約,我在北京出版社的辦公室見到了未畢業先上班的小劉,幾句寒暄之後,小劉講起了他那段為留京而四處奔波的求職經歷。

    我是外地生,一開始我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給自己定位為留京、進黨政機關。於是,從去年上學期開始,絡繹不絕舉辦的各種招聘會,對我來説,成了“雞肋”,我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準備著公務員考試。然而,從12月份開始,一連串的失敗使我徹底絕望了。首先是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在筆試階段即被淘汰,其次是北京市公務員考試也沒通過,最後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面試中落選。黨政機關的大門無情地向我關閉了,北京似乎已在向我揮手説bye-bye。一度我陷入自卑的陰影中,感到前途一片渺茫。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勸導,使我迅速擺脫了失敗的困擾,重新樹立起了自信心。我迅速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值,進不了機關,只能不惜一切留京了。也就從那一刻起,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同北京的較量。

     我開始頻繁出入各種形式的招聘會場,“多方撒網”,同時我有目的選擇了在京各出版社和學校,主動到府推銷自己,那時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哪怕只有1%的留京希望,我將用100%的努力去爭取。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我接到了北京出版社的面試通知。最終我憑著自己優秀的政治素質,多年的學生幹部工作經歷和良好的禮貌修養,被北京出版社錄用,成為一名行政人員。

    “雖然這份工作與我當初的願望相差甚遠,但是能幸運地留在北京,這已是上天對我莫大的恩賜了。”小劉無限感慨地説。

    同許多為留京目前仍在不辭辛苦地在北京“衝刺”的大學生相比,小劉無疑是幸運的。由於留京戶口的問題,許多用人單位不得不“忍痛割愛”,許多優秀大學畢業生也只能“望京興嘆”。戶籍問題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令人欣喜的是,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規定,進入高新技術企業的外地畢業生將不再受戶口指標的限制,這對許多外地畢業生來説,無疑是一個福音。然而,由於歷史問題,真正地要完全取消戶籍限制,實現人才自由流動仍尚需時日。在京求職的大學生比誰都明白這一點。

    女大學生:狹窄的生存空間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各個招聘單位便會擁進大學校園。他們名著説是搶人才,實際上卻都抱著搶男生的目的。北京的大學校園中流傳著這樣一個不等式:北京男生擁有的就業機會〉外地男生〉北京女生〉外地女生。這意味著,女生想爭取和男生平等的機會,就得付出更多、做得更好。

    對理工科女大學生來説 ,生存空間就更家狹窄。初見小伊,是在北京某理工大學的校園裏,匆匆的人流中,小伊講述了她那段令人心酸的求職經歷。小伊是該校材料科學系97級材料專業的學生,她説由於自己是女生,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很低,沒想要留京。她求職的第一站便直奔家鄉南京。然而,她對前程的美好憧憬在她踏進人才招聘市場的那一刻起,便化為了泡影。“在招聘現場,當我鼓足勇氣向南京某公司遞上自薦材料時,一盆冷水便當頭潑來。“對不起,我們已招滿了”。怎麼可能呢?招聘會不是剛剛開始嗎?就在我滿腹狐疑的同時,該公司卻欣然將幾名同專業的男生的自薦材料收下了。世俗的眼光已向我證明了一切,我的眼中瞬間便噙滿了委屈的淚水。一股莫名的力量,使我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再次擠進擁擠的人群。“請您看一下我的簡歷吧!”“實在對不起,我們單位不招女生。”“請問一下你們單位為什麼不招女生?難道女生就一定比男生差嗎?難道你不是女生嗎?”現在回想起那位年輕的女主管面對我一串連珠炮式的發問時無言以對的尷尬表情,我仍有些憤憤不平。最終我在南京顆粒無收,鎩羽而歸。

    接下來在學校的日子經老師的推薦我去北京某研究所接受面試,然而當我走進人事處辦公室的一瞬間,我覺察到了該所人事主管詫異的眼神,果然他撥通了電話,“實在對不起了,老師!”我苦笑著搖了搖頭,迅速走出了這個充滿性別歧視的房間。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老師並未告知該所我是女生,真是用心良苦呀!

    最終,我在學校組織的人才招聘會和家鄉的一家電纜公司達成了協議。

    正是由於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的存在,在就業問題上的男女不平等在我國不但長期存在而且是有增無減。社會的偏見,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使女大學生就業十分困難。於是形成了女本科生就業難就考碩士,女碩士生就業難就考博士,女博士就業更難的這麼一個怪圈。據統計,在普通高校招生中,1995年女大學生佔36.7%,到1998年已佔到了39.75%,而且在逐年呈增加的趨勢,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卻愈演愈烈,長此下去,女大學生的就業難的態勢將更加嚴峻,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不就業一族:逆風飛揚 “我不就業主要是為了考研。”北京某著名人文大學法學院畢業生小朱一臉的淡然平和。他説他從去年9月份就開始準備考研,每天除了機械的學習和為維持生存而吃飯睡覺外,周圍的一切對於他來説就是“真空”。在考研結束後等待結果的日子裏,小朱也去了一次招聘市場,但當用人單位聽説小朱考研的情況以後,立馬態度來了個360度的大轉彎,這更鐵定了小朱考研的決心。然而命運很快捉弄了小朱,等待他的不是金榜題名而是殘酷無情的失敗,但這絲毫未能阻擋他在考研道路上前進的步伐。小朱説他現在已租好了房,只等畢業就搬出去,專職考研。有這樣的毅力和勇氣,這世界上還有什麼不可戰勝的呢?我衷心地祝願小朱來年考研成功。

    正當人們對大學生就業難憂心忡忡之際,不就業一族的出現,無疑給今天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注入了一支清新劑。從目前來看,大學生不就業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想考研或已考上研,這在不就業族中佔絕大多數;二是為找份如意工作待賈而沽;三是想申請出國鍍鍍金;四是想自己創業,做老闆。據有關資料顯示,1999年和2000年教育部直屬院校大學畢業生不就業率平均高達16%,並在逐年呈增加趨勢。顯然,大學生不就業已成為當今社會不容回避的問題,如何引導、調控,如何解決和面對,應當引起教育界和社會有識之士的充分重視。

    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思考

    2001年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火爆”場面,但靜下心來你就會發現:“火爆”的專業僅是電腦、通訊、電子等熱門專業,而林學、園藝、地理學等長線專業依然無人問津;“火爆”的學校僅是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一些普通高校的優秀畢業生難以進入用人單位的視野;“火爆”的層次僅是本科以上學歷,而對於專科生、中專生則另眼相看;“火爆”的地區僅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及一些中心城市,而一些邊遠省區及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則“門前冷落鞍馬稀”。

    由此可見,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存在著“泡沫”現象,這應當引起有關部門、學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充分重視。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對大學生到西部創業、到經濟落後地區就業在客觀政策上的給予保證;用人單位應該改變片面追求高學歷傾向,克服急功近利,拋棄性別、戶口、校籍等偏見,走出過分強調專業必須對口的誤區,真正關注人才本身的綜合素質;高校應該加快專業調整,完善課程設置,搞好應用性學科預測,更多更早地與用人單位聯繫,促進雙方的了解溝通,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開闊眼界;大學生應該具備這樣的綜合素質,即不但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思想品德,而且能夠吃苦耐勞,具有敬業精神和較強的適應能力,這樣才會“走俏”。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畢業就業的市場化,做到用人單位滿意、畢業生滿意、學校滿意、社會滿意,使畢業生就業市場步入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

    後記: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管理規定》在明年之前可望出臺,屆時大學生就業將真正有法可依。

    《法律與生活》雜誌第8期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