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譚斌談兩岸故宮交流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譚斌在參加“情係三峽——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時對記者表示,兩岸故宮非官方的交流渠道,包括學術和業務等之間,非常暢通也很頻繁。不管兩岸有多少隔閡和障礙,我們搞文物的這些同仁和朋友是最沒有障礙,認同感最強。一談起這種工作,就想到是同種同宗,同文同根。

    譚斌説,不久前,我應邀訪台,到那一看,包括文物匣和畫軸的帶子與我們的一模一樣,質地顏色制式,包括入庫程式等,兩岸故宮都一樣。

    他説,大家都很關心,到底兩家故宮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各有什麼特點。另外,包括台灣的朋友也問我到底故宮還有沒有東西,是不是都掏空了。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會。故宮文物南遷是一段很精彩的故事。過去的故宮工作者,真是可敬可佩。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戰火,當年故宮文物能搬動的,特別是文物價值高的文物,打了一萬三千箱和許多包,分三路疏散到大後方。這個事情就叫“文物南遷”。等到抗戰勝利了,這些文物回到了當時的南京,大概準備辦南遷文物成功返回的彙報展覽。不幸國共內戰,那一萬三千箱中有二千九百箱被搬到台灣,剩下的留在大陸。其中字畫的精品搬走了相當多,器物文物和書畫大概不到十萬,其他約六十萬件大多是典籍和檔案,這當然與當時的文物界學術流派和對文物認識有關。而像宗教文物,特別是清王朝以後藏傳佛教的文物,如唐卡,當時都沒有拿走。

    譚斌表示,其實,拿走多拿走少,都是一家的東西。拿走的東西,我去看過,很受感動,保護得很好,開發得很好,向社會提供服務提供得也好。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方面工作做得好,它“平地起高樓”,建起來倣古的展室展廳,同時又伴有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展覽條件。當然並不只是硬體,比如説文書檔案的整理、開發、利用也很好。這是值得認真學習、借鑒的,特別是開放式地向社會提供一些檢索和服務,這真正是起到了一個博物館深層次的作用。

    他介紹,現在北京故宮留下的文物有九十三萬件號,大數在百萬件以上。按現在大陸在冊的文物,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十分之一,確實大頭在這裡。另外,目前還有二千二百箱暫存南京博物院。但是這麼多東西,平時觀眾見到的僅八千件,這是因為我們的展覽水準和展覽條件太有限了。

    譚斌表示,有人説“台北有故宮文物,沒有故宮”。而故宮在北京,對於我們來説,既是驕傲,又是壓力。故宮文物當年可以挪到台北。唯有北京故宮的建築和陳設是獨一無二的,這應是北京博物院努力開發,向民眾展示的最漂亮的拳頭産品,恰恰這一塊尚需加強。

    中國新聞社 2001年7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