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鄉村振興先鋒頌 > 正文

鄉村振興先鋒頌㉞|張洪義:駐村六年多了一個家

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將使我國廣大農村逐步邁進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在農村變富變美的背後,是一群新時代鄉村振興先鋒默默奉獻的背影。他們紮根農村、情係農民、投身農業第一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辭勞苦、頑強拼搏,真抓實幹、堅持不懈,始終把鄉村振興這面旗幟頂在頭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讚歌。

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外宣頻道“中國網·記錄中國”特別節目“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鄉村振興先鋒頌”系列報道的腳步,一起去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聆聽來自第一線最動聽的聲音。進一步匯聚助力“鄉村振興”的磅薄力量,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貢獻新的力量。

 

張洪義,河北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2018年,他投入到扶貧一線,擔任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大龍堂村第一書記。這一幹,已是6年。


image.png

2019年張洪義(左)代表張家口市參加省委座談會

 

早上7點多,張洪義一天的駐村工作已經開始。這幾天正值汛期,天氣預報説有大到暴雨,他不放心村裏的防汛情況,先去河道轉轉,做到心中有數。巡河回來,他簡單吃了早點,又忙著去村民龐玉成家。前幾天,他家因線路老化失火,張洪義第一時間幫忙滅火並進行了慰問,這幾天開始幫助其辦理保險賠償、申請民政補助,需要去填寫一些材料。一路上,見到街上的老鄉聊上幾句,不是囑咐大家注意防汛安全,就是關心一下老人們有什麼需要幫助。

這樣的場景,是張洪義的工作日常,也是駐村六年來真實的生活。用村民們的話説,他就是個閒不住的人……

 image.png

張洪義(左一)慰問指導失火村民家庭重建

 

當起了村莊“美容師”

 

2018年3月8日,受河北大學委派,沿著一條崎嶇破爛的山路,張洪義第一次來到龍關鎮大龍王堂村。三月的大龍王堂,依然冰天雪地、北風凜冽,雖然來之前他預想了很多可能,也充分估計了困難,但眼前的現實條件還是讓他心頭一緊。

這是個三面環山的小村莊,村子距離鎮政府12公里,基礎設施落後,群眾收入低、居住環境差。走進低矮破舊的村委會,6間房裏就有2盞燈泡,摁了一下開關燈還不亮,一問村幹部,説欠費了。

現實揮舞的大棒並沒有嚇退張洪義。駐村第二天,他就帶著兩名隊員開始逐戶走訪。村裏大部分房子都是低矮的土坯房,門框特別低,他個子比較高,去貧困戶張啟家一不留神還碰了個大包,從此讓他牢牢記住一件事:入戶必須低著頭走。

他在心裏發誓:“撲下身子好好幹,得讓這裡變個樣!”

駐村第一年,張洪義多方籌集資金8萬餘元用於村委會基礎設施建設,修繕會議室和黨員活動室,配備現代化網路視頻會議系統和辦公桌椅,新建辦公和生活用房25平米,新建了農家書屋,擴建了廣場,在院子裏種上了向日葵、各種花草、蔬菜,整個村委會大變樣。

此外,他還積極聯繫爭取多方投資37萬元,硬化了村裏的主街和小巷4500平米,實現道路硬化“入村、入街、入戶”。投資16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42盞。投資5萬元在主街砌綠化帶花墻700米,沿街道兩側栽植油松500棵,繪製文化墻500平米。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年時,張洪義在村裏挂滿了紅燈籠,還裝上了霓虹燈,老百姓走上街頭扭起了大秧歌,70多歲的張來先大娘説,在村裏住了一輩子,頭一年這麼熱鬧。

image.png

大龍王堂紅火的過年氛圍

 

鋪出了山村“致富路”

 

村容村貌改善燒旺了“第一把火”,接下來就要想方設法讓村民們的衣兜鼓起來。

大龍王堂村位於娘子山下,鎖陽關畔,山上風景秀麗。為了給村子找到一條致富道路,張洪義瞄準了鄉村旅遊産業。多次上山考察,帶領村幹部去野三坡實地調研,提出了重點打造娘子山紅河源休閒旅遊度假區的策劃。

他鼓勵村民投資農家院。農民最講實惠,“不見兔子不撒鷹”。一開始,大家都開玩笑叫張洪義“忽悠書記”,有人説,對於村裏能夠發展旅遊誰也不相信,也沒有信心。

但,張洪義毫不動搖。

在後來的日子裏,他馬不停蹄依託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在村裏設立了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寫生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以擴大村莊知名度。經過策劃活動,與旅行社合作,村裏旅遊産業初步啟動,第一年僅銷售農副産品就增收了4萬多塊錢,極大地增強了村民對發展鄉村旅遊的吸引力。在工作隊資助下,村裏的農家院從1家變成3家,現在又有村民來找他幫建農家院。

 

 image.png

張洪義與村民交流産業項目

image.png

大龍王堂村山裏虹農家院

 

看著鄉村旅遊産業漸漸發展起來,張洪義又開始籌建山貨市場,商品展廳及電商平臺,積極聯繫北京、石家莊等地的社區團購平臺,推銷村農副産品及山貨,旅遊季每月交易額穩定在4萬元左右,使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1000多元。

張洪義還根據村情實際,先後在村裏發展中藥材種植産業和畜牧養殖産業。現在,畜牧業規劃區新成立養牛場3處,存欄152頭,養羊場4處,存欄537頭,勢頭良好。

這兩年,他又迷上了沙棘産業,鼓勵在外經商的年輕人回鄉投資建冷庫進行沙棘初加工和倉儲,帶動本村村民增收60余萬元,整個溝裏四個村增收達百萬以上。

 image.png

遊客在中藥材種植基地遊覽

 

架起了村民“連心橋”

 

只要是村民的事,不管是他們提出來,還是走訪入戶時發現,張洪義都當是自己的事。村民王祥80多歲了,身體硬朗,只是聽力障礙。用了多年的助聽器有些老化,不能很好發揮作用。他了解這一情況後,為老人集資1000多元錢,讓他買一個新的助聽器,這讓省吃儉用的老兩口感激不已。

幫助村民網上購物、繳納電費話費、捎帶購物、取快遞,開通往返便車、節日慰問等已經成了工作隊的制度化、常態化。現在,張洪義和鄉親們親如一家,誰家裏做點好吃的都端一碗給他送到村委會。春天時的野菜,秋天時的玉米……每到駐村幹部輪換調整時,他總是被村民們的熱情所感染,他一次又一次選擇了留下。在他眼中,這一點一滴的溫暖,常常讓他淚濕雙眼,也是他堅持幹下來的動力。

這些年,他獲得的各類榮譽證書有很多,然而最讓他珍惜和驕傲的,是村裏授予他的“大龍王堂村榮譽村民”。

駐村至今6年多,張洪義也有不為人知的心酸:父母年近80歲,自己卻疏于照顧;孩子在外求學,疫情3年只回來一次,他匆匆陪兒子待了兩天又返回村裏。用他的話説,只要組織和老百姓需要,他會一直堅守下去。因為,這也是他的一個“家”,家人們同樣離不開他,雖是偶然的不解之緣,也是長久的深情惦念,更是為了幸福生活一起奮鬥的堅定承諾……

 image.png

張洪義(左)與村民交流

 

春雨秋露、寒來暑往,張洪義奔波在一線,村裏村外,處處留下了他腳踏實地的足跡。張洪義正與家人們在一起,為了幸福生活努力奮鬥。

 

策劃:陳曦

作者:張艷雲(赤城縣融媒體中心)

審發:龐波

欄目熱線:010-62807388 19358183678(微信)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