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館。
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
歷經六百年興衰榮辱,帝王宮殿的大門終於向公眾敞開。
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産。如今,昔日皇宮禁地那佔地112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紫禁城)建築群與宮廷史跡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余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總分25種大類別,其中一級藏品8000余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因此,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真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説,形容其結構的複雜。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禦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改今名。順治三年、嘉慶七年重修,光緒十四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在明代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布大赦令。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後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裡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
乾清宮
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鬥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
坤寧宮
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正德九年、萬曆二十四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重修,十二年倣瀋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三年重修。
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餘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
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康熙四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
慈寧宮
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是在仁壽宮的故址上,並撤除大善殿而建成。萬曆年間因災重建。清沿明制,順治十年、康熙二十八年、乾隆十六年均加以修葺,將其作為皇太后居住的正宮。
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墻,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臺,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臺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墻,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角樓
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坐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面闊進深各三間,每面8.73m,四面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面地勢跼踀,故抱廈進深僅為1.60m,而城垣內側的兩面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m,平面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繫。
紫禁城的四座角樓,繼承了我國古代木構建築靈活多變的傳統作法,使用功能和裝飾效果得以巧妙地結合,展現出我國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才能。
禦花園
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
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佔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禦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奉先殿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順治十四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
奉先殿為建立在白色須彌座上的工字形建築,四週繚以高垣。前為正殿,後為寢殿。前殿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225.00㎡。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殿內每間依後檐分為九室,供列聖列後神牌,為“同殿異室”規制,各設神龕、寶床、寶椅、楎椸,前設供案、燈檠。前後殿之間以穿堂相聯,形成內部通道。室內皆以金磚鋪地,渾金蓮花水草紋天花。
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于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于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禦經筵、耕耤、謁陵、巡狩、回鑾及諸慶典,均祗告于後殿。
走過近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不僅一如既往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書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籍檔案等領域蔚成系列、總數186萬餘件的珍貴館藏。
步入新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開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維修工程,在讓古老的紫禁城煥發新生的同時,也向世界生動地展示著彌足珍貴的傳統建築工藝。
當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對古建築、院藏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和近百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進行著更為深入細緻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故宮學”體系,意在向全世界揭示紫禁城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