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教育建築是思想和創新的沃土

時間:2022-06-07 15:24:43 來源 : 中國網家居 作者 : 佚名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蔡元培

國家頂層設計為教育謀劃強國未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助推教育行業快速發展,教育正迎來新的時代,未來將充滿著機遇和挑戰。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新時代下的建設工作更是實現教育創新的關鍵所在。如何探索並建設面向未來的健康教育空間,已然成為當下教育從業者們熱切關注的問題。

為此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聚焦教育行業領袖、業主投資方、學/協會、教育建築設計院、學校建設方等專家,從教育空間的設計、基建、運維等全産業鏈,通過充分聆聽、理解上下游相關方在各自領域的需求與期待,探索教育發展趨勢,創新設計與技術,從而為教育空間提供基礎數據和研究,推動教育基建工作高品質發展。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趙耀,分享了寶貴的教育建築設計實踐心得。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作為建築師,您認為教育建築設計近年來有哪些變化和趨勢?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國家取得的一些成績都是和教育投入息息相關的。近年來,我們的設計工作和思路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的變化是設計方法和設計程式的改變。我們傳統教育建築建築設計,受到時代的制約,是先有校園,後有學校,先進行設計建造,再確定校方,之後才會逐步完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隨著多年的實踐和摸索,我們越累越多的管理者、建築師和使用者,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經驗,在非常多的項目中,逐步形成了先有學校,後有校園。這就形成先有辦學理念,形成學校模式,再進行建造的設計程式。由於設計程式的調整,對於辦學理念和學校教育的思考,設計工作和管理的流程優化,建造和運維的順序安排,形成了非常科學的方法體系,這可能是目前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教育建築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例如深圳8+1的教育建築實踐,都是這種趨勢的先進探索和理念實踐。政府,學校,建築師在前期有非常多的研討和調研,在充分的溝通後,業主方確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建築師把辦學理念和學校需求梳理成專業的設計方案,建設方根據設計方案建造學校,從而為老師和同學們提供優質的學習空間和探索與富有靈感的空間體驗。

教育設計模式轉變趨勢下,建築師在教育建築設計領域的職能會有哪些變遷與升級?

隨著設計模式的改變,對於建築師的專業要求更加精進,同時建築師對於教育的理解也更加專業化,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築設計前置化。由於教育建築的趨勢是先有學校,後有校園,先有辦學理念,形成學校模式,再進行建造,所以需要建築師跟校方一起討論和制定設計任務書。建築師需要和學校校長、老師、學生來探討他們對空間的需求,同時將這些需求轉化為設計的語言,並把學校的辦學理念深植到各個教育空間中去。

第二,傳統建築設計,由於時代的要求,更多關注空間、建築本身,按照規範、定額,去想像地創造建築空間序列或建築造型。現在隨著教育模式的變化,學校不再是單純講授知識的場所,而成為一個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社交互動的項目化學習社區,就需要建築師去了解這種跨界學科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才能指導設計空間創造、造型設計或場所營造。以中小學為例,傳統的教室都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設計要求教室都是方方正正的佈局。隨著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轉變,不少學校已經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室也就已經成為一個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選擇、互動探究的場所。建築師必須要了解這些變化,提供適合不同教學模式的空間解決方案。

第三,從設計工作的週期來講,之前學校交付了,設計工作就完成了,但是現在建築師需要進行更多後評估的工作。因為學校創新面臨一個問題:大家在創新的時候都沒有成熟的經驗,而中國的教育發展又是在國際上非常獨特的一種模式和路徑,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所以我們的工作和創新是否會成功?我們的創新和原先預想的教育模式是否完全吻合?在學校交付的時候並不能得出客觀的判斷,所以就需要後評估來進行科學評價和檢驗,並根據反饋進行二次設計,查漏補缺,以確保完成理想的校園空間。

平谷區金海湖學校 48班小學、初中9年一貫制住宿

以“集約、共用”為設計理念,初中部試點走班式教學模式

在您所設計的案例,有哪些案例是積極探索和實踐創新的?能舉一個具體例子嗎?

我認為目前在深圳的一些案例與實踐,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比如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在這個項目立項之初,校長就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辦學理念:模組化與書院制。由於技術發展和科技進步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理工類大學的發展趨勢對其規劃有獨特挑戰。校園規劃要體現近、遠期相結合

的原則,近期要滿足已有科研單元的場地要求,遠期要充分考慮學科發展的動態變化,設計上需要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物理界限,考慮功能、佈局的靈活性與相容性,適應未來學科的發展與調整。而模組化設計能夠適應未來多種場景,它所形成的共用包容的教學空間將和使用者共同成長,為創新者賦能。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開放的科創社區校園與城市共用自然

因此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將學校空間劃分成三個模組,分別是:

A型模組為社科類學院/研究院教研使用;

B型模組為需要幹型實驗室的理工類學院或研究院使用;

C型模組為需要濕型實驗室的理工類學院或研究院使用;

通過ABC模組的標準化設計,教學研究實驗跨界融合,形成了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模式,將模組化的教學理念通過建築標準化的空間予以呈現。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緊湊的組團式佈局建築肌理與自然更好的交織融合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項目另一積極探索和重要實踐就是“書院制”。建築形式這種功能佈局以及住宿模式可以開展通識教育和社群教育,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不僅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與廣闊的國際視野,還通過不同特色的書院活動,培養學生在人際交往、團隊合作、領導力等方面的素養。一層是公共空間,包括食堂、餐廳、咖啡、健身、自習教室及學生活動場所,二層到五層是宿舍。同時書院制創新管理模式,每一個書院配有一位院長,既負責學生起居,也策劃書院社區活動。

當前教育建築領域存在哪些痛點?什麼環節會成為阻礙設計實踐的桎梏?

我認為最核心的痛點就是投資方/建造方和使用方是不同的。很多項目都是建完學校以後才開始選學校使用方,中小學尤為突出,易出現已建成的學校建築不滿足校方辦學理念或教學模式的情況。

第二層級的痛點是發改委和規劃局的雙軌審批體制。一般項目報審流程是發改委審完項目建議書、可研,才能知道項目造價,才能夠進行報規,這經常會帶來兩者之間的矛盾,甚至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導致建設時效大打折扣,阻礙了教育建築的發展。

第三層級的痛點是設計介入時機的不合理性。因為招投標的體制原因,大多項目是可研、項目建議書都做完、發改委審批後,才能舉行招投標,設計單位在這時才能夠獲得設計權,且只能在任務書僅有的條件下做設計,無法全方位地了解校方的辦學理念及未來發展規劃。

這是我認為目前阻礙教育發展的三大痛點,需要有更高的頂層設計來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中關村校區規劃改

尊重原有建築立面規律的前提下,令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築之間産生聯繫進而形成整體統一的建築風格,同時確立校園色彩體系及空間分佈原則。

高校教育建築實踐中還有哪些需要考量的因素?

一座高校要經歷近百年的沉澱,才能形成高校自身的人文、歷史特徵,要給未來留時間、空間進行高校自己獨特文化的發展,不能出現建成就不夠用的現象,怎樣進行空間預留,設計策略如何留有足夠的彈性,為未來發展留白,也是高校教育建築實踐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附】

趙耀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綜合七院院長、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建築師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建築創作與理論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