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聚焦無障礙,為所有人而設計

時間:2021-12-16 09:42:02 來源 : 中國網家居 作者 : 徐吉鵬

目前,我國有殘疾人8500萬、0~6歲兒童2.5億、60歲以上老年人2.64億、孕婦2000多萬,長期失能或暫時正常活動能力不足的特殊人群達6億以上。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願望。

當下許多設計,大多在照顧健全人的需求、追求“好看”,往往忽略了身體機能缺陷者群體的體驗。但有的設計師,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每個人都有不舒服的時候,每個人也都會變老。到那時,大家就會發現,一個對所有人都友好的、更包容的共用環境是多麼重要。當一些設計師摔傷了腿腳,需要電梯、坡道時,他們才真正認識到無障礙設計不僅有用,而且必要。它不是為了別人而做的,而是為了所有人,當然也包括自己。”

37歲的趙偉,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在無障礙標識設計領域深耕十載,天津大學英才副教授、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境設計係副系主任趙偉可謂碩果纍纍:

完成多項景觀設計與標識系統設計項目,並負責和參與了諸多開創性工作,如全國首個“無障礙專項規劃工程設計”、首個“無障礙標識設計”《城市無障礙標識環境設計指南與圖示》、首個“無障礙設計相關的虛擬倣真實驗”等。而他的工作,同樣也見證了國內無障礙設計從無到有再到精的飛躍。

廣義無障礙

2012年,趙偉在天津大學取得建築環境藝術方向博士學位後留校,在王小榮教授主持的無障礙設計研究所參與了大量適老化及無障礙教學與科研工作,正式介入無障礙環境設計領域。

王小榮教授曾留學日本,後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為依託,從事建築環境無障礙設計及其理論研究,長期關注殘障者、高齡者與城市空間環境的協調發展,並於2013年創辦了建築學院無障礙設計研究所,是國內較早的專業無障礙設計科研機構。2017年,研究所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合作,成立天津大學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

王小榮教授主編的《無障礙設計》一書,是全國首冊專門介紹相關知識的教材,趙偉參與了修編工作。書中著重引入了“廣義無障礙”的理念。此前,國內業界提及“無障礙”時,通常理解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消除障礙,而廣義無障礙,則是從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的角度,讓環境設計考慮到更廣大群體的需求,使每個人都能在共用環境中感到舒適。

“不同人群對於資訊獲取的速度和效率並不一樣,尤其是老年人、低視力人群以及各種眼疾患者的需求也要關注。在考慮環境標識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健康人的平均視力水準,而要像考慮木桶短板一樣,在標識設計中增加更為包容的內容。”在趙偉看來,廣義無障礙是包容所有人的設計,“即使殘障人士也不會感到在環境中被刻意地照顧,從而實現平等的健康環境狀態和心理狀態。”

繼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後,2022年我國又將迎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殘障人士的需求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無障礙環境建設已成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內容之一,而標識環境則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在老齡化大潮來勢洶洶之際,提升全民的無障礙意識、營造無障礙標識環境,更顯迫切。

今年8月,天津大學無障礙通用設計研究中心主編的全國首部《無障礙標識設計指南及圖示》出版。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呂世明副主席的指導和倡議下,趙偉與同事們提出“逢小必大、逢暗必明、逢淺必深、逢文必圖……”等易記易懂的“無障礙標識設計十六逢”口訣,並繪製了圖解,闡明瞭16種應用場景下無障礙標識的設計要求、方法流程,力求幫助設計師和建設部門了解無障礙標識環境設計的基本問題和設計知識,有效提升標識環境的系統性、包容性和實用性。這一成果已入選全國“無障礙設施設計十大精品案例”。

迄今為止,趙偉已經出版相關教材4部、著作3部、譯著1部。

從同理心出發

2019年,趙偉的著作《廣義設計學研究方法論》出版。

在他看來,在這個“生活無處不設計”的時代,設計不只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對人、境、事物的再安排,設計不斷改變著萬物的秩序和自己的存在狀態。因此,好的設計必須對人友好,兼具藝術性與人文性。無障礙標識設計尤為如此。

無障礙設計的核心理念,是要深入洞察和考慮使用者的生理、心理、行為需求,以此作為設計的基本點,考慮與之對應的設計要素,並在環境系統中用藝術設計的方式把這些需求表達出來。因此,同理心對於設計師而言尤為關鍵。

“當你穿上倣真的老年人套件和眼鏡輔具,坐著輪椅走出校園時,才會對殘障群體的行動不便有切身之痛,才會理解他們邁這一步臺階、他們如廁與洗澡,究竟要付出多大努力。有時,哪怕是兩釐米的高差,就可能導致輪椅側翻,進而帶來生命危險。”趙偉以臨床醫學診斷比喻無障礙設計師的日常工作。“我們的研究,更多要把自己放到環境裏去體驗,就像醫生了解臨床數據和狀況一樣,我們要與無障礙標識的使用者交談、討論、一起驗收項目,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切身訴求,進而通過更人性化的設計推進環境的改善。”

在趙偉看來,設計師就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者。而無障礙設計的終極目標,是讓環境對人更友好。一般的設計往往只需考慮標識牌的輪廓、造型、創意、色彩、字體、圖形等,而無障礙標識既要便於識別以獲取所需資訊,更要能融到建築環境系統裏。“也就是説,無障礙標識設計同樣具有相當的藝術性,不能為了識別的目的而把標識資訊無限放大或過分突出標識色彩,以致破壞了原有環境的視覺結構。”

近年來,趙偉參與了多個重大項目的無障礙環境標識設計工作,如北京世園會、北京冬奧會會場場館相關設計等。在每次設計中,他不僅將無障礙標識設計做到閉環,還力求將其與普通標識系統整合起來,而非如“貼膏藥”一般突兀。

“無障礙標識設計在融入城市整體環境系統時,要與公共交通空間內外部銜接、與市政標識等銜接,標識雖小,但極其考驗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準和整體審美判斷。”于趙偉而言,一套好的無障礙環境標識,不啻為城市的一個藝術品,不僅能大大提升整體出行效率,還能讓人們平等獲得環境資訊,因此也是對不同群體人權的尊重,更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溫度”、一個國家的人文關懷。

打造虛擬倣真“實驗室”

經過眾多實地項目和教學經驗的累積,趙偉愈發感到,無障礙標識的設計標準和經驗,迫切需要放置於具體環境裏去推敲。

“如果只在二維工作界面上把標識圖形畫出來,那只是一些片段畫面和點狀思考,學生們就很難有基於真實環境的體驗和感受。但又不可能為了一個知識點,把所有學生都領到醫院或者敬老院實地觀看。”以往,為了讓學生認識關鍵設計要素,學校往往要購買一堆設備來模擬不同環境下的人體障礙。而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下模擬教學成為一大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由董雅教授主持、趙偉主要負責的中國通用無障礙領域的首個無障礙虛擬倣真實驗項目《無障礙通用標識環境設計實驗虛擬倣真實驗》應運而生。項目依託虛擬現實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具有視、聽、觸等多種感知的三維虛擬現實環境,學生們登錄電腦教學平臺後,立刻會走進一個車水馬龍的虛擬城市。小學門口的馬路、養老院大廳的扶梯、醫院的走廊……在這裡,學生們按照“遊戲通關規則”,就可以在逼真的生活場景中實驗對比,從“第一視角”出發為老人、幼童和殘障人士設計引導標識,分析哪些圖案、顏色、尺度更醒目、更具有親和力,並通過一個虛擬設備進出口實現對標識尺寸、大小、方向、環境等要素的編輯,進而獲得更滿意的結果。

這種虛擬倣真教學環境,讓學生們立即對殘障人士以及老人等弱勢群體的需求感同身受:樓梯應該多寬、臺階應該多高、指示牌應挂在什麼位置……書本上冷冰冰的知識點和數據,仿佛立刻都有了溫度。

目前,這一項目先後獲評教育部組織評審建設的國家一流課程(虛擬倣真實驗類)和住建部評定的“2021年無障礙環境建設優秀典型案例”。自面向全國高校和社會團體開放服務以來,如今已累計服務近萬人。趙偉與同事們也將持續深化無障礙標識環境研究,為營造更友好、包容的城市環境體驗而努力。(來源:《中國青年》雜誌 202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