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億台家電已超安全使用年限

時間:2021-04-08 11:11:15 來源 : 中國經濟網 作者 : 丁鳳雲

原標題:1.6億台家電已超出正常使用壽命“以舊換新”又迎新契機

3月30日,在“向新力2021煥新産品升級發佈會”上,《2021中國家電“以舊換新”年度調研報告》發佈。

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家電製造和消費大國,到目前為止中國整體的家電保有量已經達到了21億台,僅在2020年一年就有1.6億台家電達到了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排名前列的是手機、電視、印表機、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腦。2009年,全國範圍內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出臺,刺激消費的益處彰顯。如今,當消費升級驅動雙迴圈蓬勃發展的時候,第一批參與“以舊換新”的家電到了該換新的時候,家電以舊換新市場又迎來新契機。

“以舊換新”創出更多新的市場空間

超期的廢棄家電會帶來哪些隱患?瞭望智庫研究院執行院長熊湘怡説,首當其衝的是安全隱患,根據去年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火災裏,因為違反電器安裝和使用規定引發的火災一共有8.5萬起,佔到所有火災總數的33.6%,因為電器引發的較大的火災36起,佔到總數的55.4%。第二個危害在於健康危害,鉛、汞、氟這些有害物質是許多家電的必需材料,超期服役的家電,超期時間越久這些有害元素泄漏的風險就越大,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三是耗能大、污染高,超齡的家電耗電和耗氣比相對新的節能電器來説高到30%到40%,廢棄的家電同時具有污染性和資源性的雙重屬性,如果處理不當將成為生態自然資源的巨大隱患。

“推動家電以舊換新是恰逢其時,國家也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淘汰舊家電並購買綠色智慧家電給予必要的補貼,這將會進一步激活家電消費,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和升級新型家電消費,營造良好的家電消費環境。”工業和資訊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張軍説,家電消費已逐漸由功能性産品轉向對智慧、節能、安全、環保、品質品牌産品的追求,例如像變頻智慧化冰箱、空調器具有免清洗、烘乾殺菌的洗衣機、整合的灶具等等消費新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業內人士指出,以舊換新,助推家電消費升級進入輕奢時代,意味著功能創意家電的生産。例如,現在母嬰産品有很多新的産品,嬰兒衝奶粉需要恒溫水,帶上攜帶型恒溫保溫壺就可以帶著孩子出門了。

再如電視,雖然現在人們真正在看電視和消費電視的時間在變少,但是電視的設計創新讓它有很多新的功能,比如電視機的螢幕成了音響的發聲器,電視螢幕成了照片的屏保、鏡框,像這樣一些藝術設計的功能,把一些看起來市場受到衝擊的家電産品同樣能夠進一步激活。

“以舊換新就是要從消費端發力,促進騰籠換鳥,讓出更多的新市場空間,讓家電的創新製造有新的市場空間。”蘇寧易購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説,如果把這些舊家電超過年限的都能換成新的産品,對接下來幾年經濟發展也會産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助推。

回收力量不足成制約瓶頸

不過,熊湘怡在報告中也指出,這一輪的以舊換新依然面臨兩個比較大的瓶頸:一是上一輪是由國家主導推動的以舊換新,這一輪從頂層設計的力量明顯減弱一些,這一輪從眾多的家電企業和渠道的反饋來看,現在頂層設計不足,企業自發能夠動員的資源、能夠推動的力量、覆蓋的面都比較小,效率低、聲量也小。二是回收問題,因為有巨大的回收量,但是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非常成體系的回收能力。從現在的回收主體來看,回收主要是個體回收商販佔據回收市場的主動權,目前正規的拆解企業每年拆解舊家電大概在8000萬台左右,對比一年1.6億台的廢棄家電,僅有一半的家電能夠通過正規的拆解渠道進入到回收體系。更多的非法拆解體系只收有用的材料,不考慮環保問題,導致很多有害物質會被直接丟棄,對於自然環境、整個消費者的生存環境都會造成比較大的損害。

業內人士指出,工廠的新産品銷售是從廠家到零售商再到千家萬戶,前面的過程都是一個B2B的環節,它能夠實現一個規模化的發展,而廢舊家電的回收是從千家萬戶再走向工商,這是一個高度分散逆向物流市場,成本非常高。現在消費者有一些觀念上的滯後,比如説廢舊家電企業要花錢買,在很多發達國家消費者要自己掏錢交給回收,這樣一來高度分散的逆向物流以及一定回收成本,使得拆解綠色環保産業發展在起步階段有巨大的挑戰。

“以舊換新以前在過程當中也會有很多問題,比如説今天拆舊,不能同時送新機,拆舊和換新得換兩個階段做。換什麼型號並不是很清楚,換的産品到底價格合不合適也不清楚,能不能準時拆也不知道。很多人把以舊換新理解成把舊機器估個值換點錢,再到渠道裏買一個産品,再去約安裝維修人實現整體體驗,這個工作非常麻煩。”蘇寧易購零售總裁侯恩龍坦言,“因此我想它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綜合性的體驗産品,拆舊、安裝、抵價到最後的綜合性體驗,它應該是一個全鏈路的産品。”而且需要破除壁壘,從電腦只能換電腦,手機只能換手機,應該升級到手機可以換電腦,冰箱可以換洗衣機。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丁鳳雲  編輯/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