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鋁飯盒到智慧點餐 高鐵上流動著"中國味道"

發佈時間:2019-10-28 11:16:49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齊慧 李溢春 | 責任編輯:李培剛

無論是綠皮車時代還是高鐵時代,我們對火車的期望從來不只是速度和效率,還有列車上那一餐吃飽喝足的念想。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對吃的要求從未降低。即使是在路途中,也儘量想吃好。

作為長途出行的首選,火車上的餐食濃縮了人們對吃的追求和飲食的變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鐵路經歷了從綠皮車到高鐵、從煤爐燒炭到電氣時代的巨大變化,車上飲食也從吃飽就好到鎖住營養,從飯盒回收到智慧點餐,從單一菜品到五花八門。那種火車上流動的食物味道,是旅客們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列車速度如何變化,這種味道,總能勾起我們滿滿的回憶。

説起以前的餐車條件,在鐵路工作了40餘年的石家莊客運段京渝車隊黨總支書記趙宏吉深有感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火車餐車衛生條件十分有限,使用爐灶燒煤,灶頭旁邊連著一個煤箱。炊事員不但要做飯做菜,還要給爐灶添煤。煤煙、煙油從煤箱裏一股腦地進到炊事員的鼻孔,雖然戴著口罩,但時間久了,鼻孔裏也全是煤灰。當年列車儲存食材的方式也十分原始,鐵皮箱包裹棉被和冰塊成了那個年代的“土冰箱”。路途超過兩天的列車,還需要在途中補充冰塊,以保證餐料的食品品質安全。

廚師黃燁經常聽師傅們講起之前的故事。那時候的餐車很苦,冬天四處透風,只有胸前一團火。夏天如同蒸桑拿,渾身濕漉漉,衣服從來沒幹過,身上長滿了痱子。廚師最喜歡的時刻,就是將冰塊鋪滿“土冰箱”的那一小段時間,自己也能獲得短暫的涼爽。列車運作不平穩,剎車道岔晃動很大,切菜也會經常切到手指。

過去,餐食品種十分有限,基本上都是兩三毛錢的盒飯。最初的盒飯是裝在可回收的鋁飯盒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列車的供餐方式仍有著計劃經濟的印記。飯點前的兩三個小時,餐車長便早早地到車廂售賣餐票,餐車根據客流和餐票售賣情況將飯菜準備好,把飯菜裝在鋁制的飯盒裏,由餐車服務員推著小推車送到車廂裏,旅客再憑著餐票換取盒飯。這種盒飯裏大部分是米飯,上面放一點肉和菜,跟現在的蓋澆飯很像,品種也就一兩樣,大多是木須肉和雪菜肉絲,偶爾有紅燒肉的時候,特別受旅客歡迎。等旅客差不多吃完了,列車員又會推著小車來收拾空飯盒。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