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成法:和“獎狀”一起丈量祖國

發佈時間:2018-06-04 10:00:35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蓋 | 責任編輯:肖寒


左上圖 2018年4月,房成法在由運十二改裝成的遙感飛機上。

右上圖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發生後,房成法(左)在重慶機場與飛行人員研究航線。

下圖房成法在遙感中心的辦公室展示他收藏的一卷膠捲

(左上、右上圖由受訪者提供,下圖由本報記者倫攝)


汶川地震十週年紀念日來臨之時,房成法的那次救災之行也過去了十年。


十年前的5月14日,兩架“獎狀”遙感飛機從北京飛往汶川災區,執行遙感拍攝任務。隨後,房成法飛赴重慶,他和它們共同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寶貴資訊。


對於執行任務的“獎狀”,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以下簡稱遙感中心)副主任房成法的感情可謂複雜。


一方面,他捨不得它們。


這兩架于上世紀80年代來到遙感中心的飛機,至今仍是該中心的絕對主力。房成法和它們的緣分,從他一進遙感中心就已結下。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有國産飛機替代它們,“不然隨時可能受制於人”。


從膠片時代開始,房成法就和“獎狀”一起,丈量祖國大地。那並不寬敞的機艙,是他最為熟悉的一方天地。


現在的他,做起了管理工作。“我真是沒什麼好寫的。”一個下午的採訪即將結束,房成法擺擺手,“我還是建議你去找一線的年輕人”。


房成法覺得,自己沒有故事。是嗎?


用眼睛校準,用地標定位


1985年5月,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成立。1986年,在國家計委和中科院的支援下,該中心配備了兩架由美國賽斯納飛機公司生産的小型公務機“獎狀S/II型”改裝而成的專業科學試驗飛機。


一架是光學遙感飛機,另一架是雷達遙感飛機。實際上,遙感飛機是一個對地觀測平臺,它能綜合整合多種遙感設備,開展可見光、紅外、微波等譜段的航空遙感試驗。


上世紀80年代末,大學畢業不久的房成法來到了遙感中心。説來也是有趣,當年高考前,房成法最心儀的大學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無奈“怎麼算分都不夠”,於是他報了武漢測繪學院,學了攝影測量與遙感。


上大學時,房成法接觸更多的是遙感數據的後期處理。但在遙感中心,他做的工作恰恰是前期的數據獲取。

飛機由海軍代管飛行,而技術人員則要“一專多能”,不僅要設計測繪技術路線,還要操作機上設備。由於當年的導航系統每隔一段時間會産生漂移,他們還要負責校準航線。


怎麼校準?聽起來有些古老——靠目視。


拿著紙質地圖,如果航線長,還要七八張,用不幹膠粘起來,連成一張大地圖。先用筆在地圖上畫好航線,再將地圖卷好,帶上飛機。機艙內空間狹小,地圖鋪不開,只能一點點往外攤開,飛到哪一段了,就看哪一段。


判斷飛行位置的方法,是在地面上找顯眼的地標。“如果飛機飛得不平,瞄具裏的十字線就歪掉了,那就看跑了。”房成法回憶著,“幹這個很需要耐心。”


要是碰上大氣流,就更難受。


“福利”也有。那個年代,坐飛機還是稀罕事。因為執行任務,房成法去過許多地方。


他見過珠穆朗瑪峰,在拉薩上空拍下了布達拉宮;他沒有真正上過長白山,但在“獎狀”上看過天池;他用俯瞰的視角欣賞過青海湖,“我們飛到七八千米再往下看,湖變小了,周圍都是油菜花”;他飛過塔克拉瑪幹沙漠,看沙塵暴過境後一團團的小雲霧籠罩在沙漠上空,漂浮在飛機下方,“像一個個小饅頭”。


需要我們的時候到了


除了這些浪漫的記憶,更多的是完成任務時的分秒必爭、驚心動魄。


讓房成法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


地震初期,道路損毀,人力難及;一些地區由於雲層過厚,衛星遙感也“眼盲”。航空遙感,成為觀察災區情況的可靠力量。“當時覺得,國家重大需求出現了,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房成法説。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郭華東主動請戰,向上級請求執行任務。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遙感飛機得以在短時間內拿到許可進入災區,房成法也迅速飛赴重慶參與協調管理工作。


房成法有記錄的習慣。十年過去,當時的記憶已經模糊。他從辦公室的櫃子裏拿出十幾冊日程本,“我當時都記了,這上面的一定最準確”。


他翻給科技日報記者看,時間也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山河破碎,大地震動。5月14日清晨,遙感中心的兩架飛機從北京良鄉機場起飛,承載重托,飛向重慶。


天氣並不好。據當時媒體報道,重慶機場上空陰雲密布,大雨滂沱。直到中午,風雨還時停時歇。


7:00,二號機飛赴重慶;13:00,開始工作;19:00,第二次工作。


8:00,一號機飛赴重慶。


14:00,(我的)航班飛重慶。


第一批數據20:30準時送出。二號機23:30落地。


1:00,睡覺。


備註:二號機一天飛了13小時44分。


這是房成法2008年5月14日的記錄。沒有形容詞,沒有感想,只有最為簡單的時間和數據。


有了遙感資訊,就知道災區哪存在需要避讓或繞行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知道哪有堰塞湖,就能找到最為安全快速地通往災區的“生命通道”。


在房成法的日程表上,還忠實記錄了那些值得銘記的時刻。比如在當年5月15日,他寫道:機械故障,急!!後面打了兩個感嘆號。


那是1號機(光學遙感機)團隊在結束當天飛行任務進行檢查時,發現飛機機翼蒙皮脫膠,必須連夜檢修。


據統計,在汶川地震救災過程中,遙感中心的兩架飛機累計飛行227小時,飛行範圍達12.87萬平方公里。通過解譯航空遙感數據,向國家上報100余期專報。


2010年的玉樹地震,2013年的蘆山地震,在這些關鍵時刻,“獎狀”都到達災區。雖然已不在一線工作,但房成法每次也同樣奔赴現場,進行協調指揮。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