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專家:黃河流域千年彩陶符號或為漢字雛形 早甲骨文千年

發佈時間:2021-09-29 17:00:4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圖為論壇現場。張添福攝

中新網青海樂都9月28日電 (記者張添福)黃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在黃河上游史前人類遺址柳灣遺址所在地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多位專家表示,黃河流域數千年前神秘的彩陶符號,或為中國漢字的源頭、雛形。

青海省博物館原文博研究館員柳春誠28日在此間舉行的“書説樂都——中國書法之鄉論壇”上介紹,學術界一般認為,在殷商甲骨文之前,最接近圖畫文字的應為陶文。“這些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符號,明顯具有象形和會意的性質。”

柳春誠説,20世紀70年代開始,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門在該省柳灣遺址,發掘出土各類文物總量上萬件(套),其中,彩繪陶器佔陶器的40.9%,此地是黃河上游延續時間最長、文化類型最豐富、遺址狀態最完整、出土陶器最多的一處遠古文化遺存。

柳春誠介紹,在柳灣226座墓葬的679件陶器的下腹部或底部,發現上百種不同形狀的彩繪符號,很像如今的漢字,比較常見的有“+”“×”“工”“中”“北”“巾”等筆畫,這些符號無疑具有深刻的原始思維和實用功能。


柳春誠介紹,青海多地馬家窯文化馬廠期的陶器上發現300多種彩繪符號,尤其是“十”“卍”紋樣,在不同地區同一文化時期的遺存中均有發現,由此印證,黃河上游地區各原始部族之間,在生活文化方面存在緊密聯繫與交融,部族間所創造的古老圖形,為研究中國文字起源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圖像線索。

對此,學術界主流解讀其是陶工的標記,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古代氏族的圖騰標識,或是原始結繩記事的昇華。柳春誠表示,但其已經具備了文字的要素,這與甲骨文中的個別字形極為相似,又比甲骨文年代早了約千年之久。

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谷曉恒説,中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漢字吸納多種因素、經過漫長時期逐步形成,陶文可以認為是中國漢字的起源之一。

柳春誠説,甲骨文極有可能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符號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更新與演變中而形成的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所以彩陶上的神秘符號或許是中國漢字的源頭或雛形。(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黃河濟南段迎36年最大流量 防汛人24小時巡堤查險
嚴格落實黃河防汛班壩責任制,按照黃河專業技術人員和群防隊伍1:3比例要求,儘快組織群防隊伍上堤防守,併為群防隊伍配齊防雨、防寒、救生衣等安全防護用品,做好長時間駐守準備。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安排部署黃河流域山西段防汛工作
要做好應急保障,細化完善應急預案、準備應急物資、落實應急隊伍,確保險情發生時能夠“拉得出、用得上、搶得住”,堅決守住“水庫不垮壩、重要河道堤防不決口、人員不傷亡”的防汛底線。要加強水庫淤地壩安全管控,“三個責任人”要上崗到位,優化工程調度,提升攔洪、削峰、錯峰能力。會後,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就做好黃河小北幹流灘區、三門峽庫區和小浪底庫區的河道行洪安全和山洪災害防禦作了安排部署。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