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南京土地市場共成交地塊38幅,賣地總收入達355億元,同比去年上半年漲幅高達76%,而觸及最高限價的地塊仍分佈在河西、城南等熱門片區。
11月29日,北京、杭州及武漢三地完成年內第四輪集中供地。同日,無錫完成第五輪集中供地。四城土拍成交金額分別為,北京135.2億元、杭州98.94億元、武漢47.64億元以及無錫224億元。這意味著,北京、杭州、武漢和無錫一日賣地收入合計達505.78億元。
8月8日-11日,以“創造未來 尋求破解之道”為主題的2022博鰲房地産論壇在廣州召開。
隨著樓市調控常態化,國內房地産市場分化持續,房企聚焦高能級城市及核心區域的投資策略延續。濱江集團積極佈局,夯實大本營的發展基礎。但目前行業處於下行週期,濱江集團偏安一隅,也存在發展隱憂,能否踏準市場節奏,還需時間印證。
4月份,受部分城市扎堆進行首輪集中土拍的帶動,主要城市土地市場成交規模環比回升,土地市場活躍度有所提高。
4月份,受部分城市扎堆進行首輪集中土拍的帶動,主要城市土地市場成交規模環比回升,土地市場活躍度有所提高。
2021年,中國土地市場“熄火”。主要城市自2015年以來持續上升的土地出讓收入也出現首次下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政策“糾偏”的落地和市場信心的逐漸恢復,2022年,土地市場仍將以穩為主,市場熱度延續低位,不同區域間分化加大,其中,長三角或仍為房企投資的聚焦地。
2021年,中國土地市場“熄火”。主要城市自2015年以來持續上升的土地出讓收入也出現首次下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政策“糾偏”的落地和市場信心的逐漸恢復,2022年,土地市場仍將以穩為主,市場熱度延續低位,不同區域間分化加大,其中,長三角或仍為房企投資的聚焦地。
2021年,中國土地市場“熄火”。主要城市自2015年以來持續上升的土地出讓收入也出現首次下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政策“糾偏”的落地和市場信心的逐漸恢復,2022年,土地市場仍將以穩為主,市場熱度延續低位,不同區域間分化加大,其中,長三角或仍為房企投資的聚焦地。
房地産稅的試點實施意義在於改變未來預期,並非要“打壓房地産”。科技勢必取代基建成為發展的底層邏輯構成,房地産即使失去支柱行業地位,也仍將是重要行業構成之一,“五年”既是時間表,也是在制定政策時的“溫和考慮”,堅決支援改革。
在重點城市集中供地政策之下,中國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出現一波集中成交。
在重點城市集中供地政策之下,中國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出現一波集中成交。
6月4日,房地産行業迎來重磅政策:財政部等四部門發佈了《關於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礦産資源專項收入、海域使用金、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徵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在業內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首批51幅地塊中的36幅達到最高限價,需通過搖號決出買家,佔比超過7成;另外15幅宅地中有8幅底價成交、7幅溢價成交,兩日“攬金”高達992.5億元。
土地出讓金徵管新規背後有深意,歸屬權仍屬地方 短期對房地産市場影響不大
日前,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礦産資源專項收入、海域使用金、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徵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將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礦産資源專項收入、海域使用金、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四項政府非稅收入(下稱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全部劃轉給稅務部門負責徵收。
日前,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礦産資源專項收入、海域使用金、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徵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將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徵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礦産資源專項收入、海域使用金、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四項政府非稅收入(下稱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全部劃轉給稅務部門負責徵收。
今年7月起,我國將開始在河北等地展開試點,把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徵收的土地出讓收入劃轉給稅務部門,明年將全面實施徵管劃轉。記者昨天獲悉,財政部這一重磅新規出臺,並不意味著土地出讓金制度發生變化,但土地出讓收入的進一步透明化、規範化,將引導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環節更趨謹慎。
今年7月起,我國將開始在河北等地展開試點,把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徵收的土地出讓收入劃轉給稅務部門,明年將全面實施徵管劃轉。記者昨天獲悉,財政部這一重磅新規出臺,並不意味著土地出讓金制度發生變化,但土地出讓收入的進一步透明化、規範化,將引導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環節更趨謹慎。
5月20日晚,上海土地市場網發佈了首批集中供地出讓公告,至此,22個重點城市首批集中供地計劃均已出爐。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