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經過兩年的落地實施,國內公募REITs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試點範圍持續擴大。
過度依賴開發商存活的渠道代理機構急需轉變戰略,以免因為房企的“失火”成了被殃及的池魚。
中指研究院今日發佈《2022中國物業服務上市公司TOP10研究成果》顯示,物業領域規模之爭依然是主旋律。
截至2022年5月13日,物業服務行業共有59家主機板上市公司,其中香港55家,A股4家,另有6家已交表並在上市進程中,處於衝刺階段。
2021年,房地産上市公司總資産規模增速進一步放緩。其中,滬深上市公司總資産均值為2067.6億元,增速均值為6.8%,較上年回落6.7個百分點。
港股年報季落下帷幕,房企用財報數據印證了一個趨勢:行業難再現爆髮式增長及“黑馬”企業。當房地産告別土地、金融、市場等各種“紅利”之後,業績表現正在向製造業等常規行業看齊。
房地産行業在告別了高速增長的“白金時代”之後,黯然邁進“青銅時代”。過去的2021年,房企融資“三道紅線”、房貸管理“兩道紅線”持續發力,銀行業金融機構急於“收傘”,房企“爆雷”事件頻發。
房地産行業在告別了高速增長的“白金時代”之後,黯然邁進“青銅時代”。過去的2021年,房企融資“三道紅線”、房貸管理“兩道紅線”持續發力,銀行業金融機構急於“收傘”,房企流動性問題頻發。
4月2日消息 經歷數十年的發展,房地産走過黃金時代,進入下行週期。疫情、調控,加速了潮水退去的速度,也給企業的未來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重金買地、亮眼的年度業績,在行業一片哀鴻的當下,濱江集團儼然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毛利率下降,偏居杭州也為其埋下了隱憂。
屢次想“拋棄”房地産的格力地産,如今依然要靠地産撐起大局。
在各大房企都瘋狂跑馬圈地高週轉之時,京能置業謹慎到保守,連續幾年沒有新項目入市,老項目可以貫穿其幾年的發展,錯過高增長良機。
2015年開始轉型的香江控股,正努力向前發展。
房地産江湖中,在動輒成百上千億營業收入的一眾房企面前,一直以來,大名城似乎都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尤其在行業加速洗牌的當下,大名城的窘境也是大多中小房企的一個縮影。
持續探索新發展路徑的光明地産,正困在房地産主業裏。
營收與利潤全面下滑的奧園美谷,未來已然不太美好。
2021年疫情持續國內外旅遊市場遇冷,疊加國內樓市調控政策的持續深化,以文旅産業和房地産開發業務為主的新華聯持續受困,虧損幅度再次擴大。
從“蹭熱點”加碼鹽湖提鋰,到回購不足被出具警示函,再到2021年大幅虧損,宋都股份的騰挪空間越來越小。
在房地産行業面臨巨大壓力下,始終堅持“一穩二降三提升”的金科股份通過保交付、降負債、優化土儲結構、多元化佈局,給市場交出了一份穩定的成績單。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榮盛發展正努力前行。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房企早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