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從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鐵路國慶黃金周運輸27日啟動,長三角鐵路當日預計發送旅客逾250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多發送60余萬人次,增幅超三成。
9月25日,經過22個月的施工作業,連接四川雅安和阿壩的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平行導洞順利貫通,比預定工期提前一年。這標誌著該隧道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隧道主洞全面貫通奠定堅實基礎。
為滿足進出京通勤人員的乘車需求,持續打造“一小時環京通勤圈”,9月22日河北廊坊市區至北京、固安縣至北京的通勤定制快巴開始試運營。
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9月22日本週五,北京將開通至河北固安和廊坊主城區兩個方向的“通勤定制快巴”,滿足更多進出京通勤人員的乘車需求,持續打造“一小時環京通勤圈”。
今年以來,一批交通重大工程項目紮實推進,為擴內需、穩增長、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撐。近期,又有一些交通重大工程進度條刷新,不斷完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為服務國家戰略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
推行“五證同發”、優化“聯合審圖”、推廣“提前驗收”、試行“分段辦理施工許可”……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簡稱“湖北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15日表示,今年以來,該部門堅持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並按照國家加快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的部署要求,著力提升項目審批便利度,跑出了項目開工加速度,以項目早開工、早落地助力該省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城市通勤效率是影響城市宜居指數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發佈《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主要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平均為76%,其中超大城市平均為69%、特大城市平均為77%,近半數超大、特大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比上年有所提高。超大城市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得到改善,北京極端通勤人口比重約為28%,比上年降低2個百分點。
近年來南京緊扣“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定位,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使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升。數據顯示,2021-2022年全市共累計改造完成老舊小區275個,惠及居民12萬戶。在改出老舊小區新面貌的同時,社區治理體系也趨向完善,目前正在探索推動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的轉型。
從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9月9日23時,隨著55001次檢測列車從濮陽東站駛出,新建濟鄭高鐵濮陽至魯豫省界段(濮陽東站至新建的南樂站)正式開始聯調聯試,標誌著濟鄭高鐵全線開通進入倒計時。
8月28日15時,梅龍高鐵全線最長隧道——下黃田隧道實現貫通,至此,梅龍高鐵全線52座隧道全部貫通,為按期開通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服務方式 為居民幸福生活加碼
時隔3個月,本市第二批公交專用道優化措施將於9月正式實施,進一步回應市民期待。政策發佈前,本報記者跟隨市交通委地面公交管理處、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現場調研,揭秘北京公交專用道是如何進行優化調整的。
城市綠化是城市形象的一張特色名片,也是展現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
取消二環路主路公交專用車道,對公交車站施劃公交車停靠站標線。
24日從天津市金融局獲悉,天津市金融局、市農業農村委、市財政局、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天津監管局、天津證監局日前聯合製定《關於金融進一步支援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探索適時選取1至2個涉農區建設“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實驗區”,引導金融機構在實驗區集中開展涉農金融服務創新,加大涉農金融支援投入,力爭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政銀保合作模式。
8月15日,昌赤路新線(王家山-永偏路)段正式通車。至此,北京延慶東部山區南北向交通要道——昌赤路新線(王家山-白河堡)全線貫通。
刷身份碼,系統精準識別後,快速登記進入小區,這是近日一名外賣小哥在濟南萬科新里程小區的極速體驗。作為小區裏每天頻繁進出的外賣和快遞員,時下萬科物業設立的“暖蜂通道”,正為風雨中與時間賽跑的他們提供了便利。
近日,海澱區水務局在“海澱區河長通”微信小程式上線實時降雨、積水查詢功能,市民可隨時了解雨情汛情,規劃出行安排。這個小程式的背後是海淀“城市大腦”搭建的感知網路系統、AI計算中心、時空一張圖等基礎框架體系和共性服務體系。
近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惠龍高速重點控制性工程——京九鐵路跨線橋連續梁順利合龍,全橋提前9天貫通,為實現惠龍高速10月全面通車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又有新進展。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軌道交通能源與動力系統技術發展大會上,中國鐵路設計集團電化電信院院長羅健介紹,天津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鐵路建設正穩步推進,即將進入聯調聯試階段。鐵路部門此前透露,津興鐵路預計今年年內開通運營。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