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似火,走進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重慶市書協會員、萬州區書協副主席鄧祥勝的書法工作室,偌大的書桌上,擺滿了各種工具書及筆墨紙硯印。環顧四週,一幅幅墨寶映入眼簾,徜徉其間,如同在珍珠翡翠中穿行,亦如身心浸潤在書法的河流中,讓人無不嘆為觀止,擊掌叫絕。
自幼酷愛文藝 尤其癡迷書法藝術
鄧祥勝對書法藝術的癡迷是從小養成的。1945年,鄧祥勝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他的父親看他從小喜歡寫、畫,便塞給他幾本字帖,備下筆墨,任他隨時讀看寫畫。從重慶戲校管弦班畢業後,鄧祥勝作詩填詞、書文作曲等更是信手拈來,在吸收各種藝術精華的同時,也造就了他自我創作的個性。
“我對漢字有一種近乎神聖的崇敬情結。”鄧祥勝説,在一篇一字地細嚼慢咽古今大家的作品、字帖時,不光學習先賢用筆的盡情恣意、筆斷意連,更從中感悟了他們的毅力與精神。
鄧祥勝隨身會帶2本小書,分別為《草書筆法與符號》和《讀書隨記》,每當有空時,他都要拿出認真研讀。在構思作品時,他會“依章據典”,畫出“符號圖”,揣摩斟酌後才動筆創作。
鄧祥勝的勤練,又是一番別樣的令人感動。他恪守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入睡,空閒時間都託付給了書法藝術。他把書法當作業餘生活的“第一”和“唯一”,做到“手不離毛筆,眼不離草書,心不離翰墨,神不離構思”。他不只臨摹書法大家的作品,還悉心研究高山大川、名剎古院的碑文、題刻、摩岩、楹聯、石刻等,從中汲取“養分”。
隨時隨地創作 感悟藝術需要“著魔”
記得有一年夏天,鄧祥勝隻身來到靈隱寺,被碩大的草書“佛”字吸引。天氣太熱,紙張用完,他便一撇一豎,一橫一彎,在自己的肚皮上一寫就是一個多小時。
不久後,鄧祥勝來到神往已久的焦山蘭亭,親眼目睹了中華瑰寶《蘭亭序》。他著魔一般,遠觀近看,反覆思忖,旁若無人地沉浸在優雅的藝術環境之中。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鄧祥勝跑遍了中國的多數名山大川,虔誠地拜會大師們遠逝的英靈,近距離觸摸大師聖賢們的碑林、碣石、古帖、簡牘,匾額、楹聯……“恨筆電太薄,恨時間太不夠用,恨自己記不住那麼多書法瑰寶。”鄧祥勝説,要有所貢獻,才能收穫快樂。
書法永無止境 “朝聖之旅”遠未止步
鄧祥勝常説,漢字不只是母語,更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漢字的藝術結晶即是書法。
在他看來,在草書這座巍巍豐碑面前,自己只是一粒不起眼的沙石。不知多少次,他獨坐書室中與自已對話,用挑剔的目光審視過去的作品。“過去總以為自己很偉大,每件作品都是上品、精品。看了先輩和大師們的作品後,我常自愧不如。”
從職業生涯來看,鄧祥勝是一個合格的文藝工作者。30年來專心致志、義無反顧地行進在艱澀、深奧而又枯燥的草書之路上,每年光是宣紙都要耗費幾十梱,創作的草書作品無計其數。多年下來,他在《中國收藏雜誌》《書法報》《三峽都市報》《重慶電視報》《重慶法治報》等多家報刊和專集均發表了書法作品,堪稱中國民間實力派書法家之一。(文/圖 余華 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