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會經濟>媒體聚焦>

一眼渝城·唇齒山河:最重慶的城總有最重慶的360碗

發佈時間:2024-07-12 15:15:2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何洋  |  責任編輯:唐浩哲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反映著一個城市或地區人們集體的價值取向、精神訴求、思維方式和內在認同,也影響著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坐擁城市傳承,探尋文化鋒芒——存儲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則是城市的3個基本使命。


就城市地標美食這個概念而言,重慶的渝味360碗評選正在實現儲存、流傳、創造重慶本土特色美食文化的使命意義。不僅如此,它更是反作用於城市品牌文化競爭力,讓外地遊客乃至本地人從“舌尖”維度切入五感六覺,簡約高效地構建起對“重慶”這個城市品牌的認知譜係和文旅特色識別系統——一眼渝城,唇齒山河;中國人的碗,重慶城的味。


一眼渝城:讓代表性“舌尖重慶”快速被看見


2014年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重慶特輯,封面上鮮明的大標題為“重慶啥模樣”。城市本土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城市肌理深層次的生活精微細節,但外來者卻渴望看到的是城市整體印象,以及能快速及全景式獲取“正確打開這座城市的權威指南”。


我們常説一代人造一代城,那麼一代城也會呈現出那個時代的人所擁有的風物和品味。什麼是“重慶”?什麼是“渝味”?都説眾口難調,一碗水也極難端平,每個人的解讀都會有所不同。但是,總體的趨勢認同,總體的共識達成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因為一座城市主流人群的共識達成,是為了更好地去凝聚這種價值認同和深化這種價值賦能。我們定睛再看“渝味360碗”的篩選機制,一如重慶這座城市的簡稱“渝”衝線而出一樣:事實上,重慶曆史上還有過很多名稱,諸如江州、巴郡、楚州、渝州、墊江、南平郡等等,但進入到明清之後,最終重慶人總體對“渝州”二字作為別稱達成了共識(但很顯然不會所有人都認同),於是最終“渝”字成為“重慶”的簡稱。事實上,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我們看到本地文人和相關的地方記載中,重慶更多是被“渝城”二字所代稱。重慶之城因巴山渝水而起,“渝”也揭示出重慶這座“自古西南重鎮”的變化無窮和大有可能。


南川燒雞公


同理,“渝味”也當如是。對美食的孜孜以求,是人類誕生之日起便會伴隨終生的課題和任務,重慶人自然也不例外。360碗的提法有些新意但又緣起于“九大碗”的習俗,而我們的理解則是,360度正好構成了一個圓,這是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圓潤自洽,這是一個內心圓滿的城市尋味。而360也是古詩中“一年”的概念,儘管中國人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準確測算出一年是365天,但省事的詩人們為方便文字的表達,總會文案輸出時簡約為“360日”。譬如唐代那個思君不見下渝州的詩仙李白寫出“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就連明代武將戚繼光(他曾經的上司蹇達是重慶人)也來上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以前對於選品,流行叫“精選”“優選”,現在則更喜歡叫“臻選”“嚴選”,無論怎樣“選”,都表達出一個極致鮮明的態度:在産品和資訊爆炸的時代,減少用戶的選擇困難。在純粹商業行銷驅動之下的資訊供給,必然無法給出相對公平的答案。所以,這樣的城市級推選,勢必由官方負責更為高效且可信。


渝味360碗的評選只是開始,它未來應該還有一系列的品牌運作和持續的精神涵養。唯一性,專一性和持一性,這三個“一”將構建出一個具有辨識度和生命力的品牌的持續價值和未來。如此下去,久久為功,“渝味360碗”就將真正成為重慶一個鮮明的城市符號和一張城市新名片:以大重慶範圍內的“地標級美食”為由頭,以“文旅”為引擎,伴之以更主動負責的深度服務態度,從而帶動外地遊客更快地觸達重慶、品味重慶、讀懂重慶及至推薦重慶。


唇齒山河:地標美食錨定城市品牌及文旅消費


像本地人一樣生活。最重慶、最真實、最本土的生活,是深度文化旅遊者的一種時代新需求。而減少用戶的選擇困難症,同時全景性、代表性的呈現,且一個區縣都不能少,這次的“渝味360碗”評選算是第一次真正做到了。


每個區縣都會有它的特色菜品及其匹配的在地生活。各地“渝味360碗”25道地標菜歷經評選而出,帶著氤氳的城市文化氣質和本土人的生活習俗。它們,不僅僅是庖廚者味道功力上的疊加,又不僅僅局限于食客們的口舌之歡。


江津尖椒雞


“渝味”,依附於這一代重慶人的唇齒之間,卻又叩響於心靈之岸;每一道菜,既是當地百姓的日常,又是流傳千載的煙火文明。


評選出來的這些地標菜中,既有大眾耳熟能詳的火鍋、小面、所謂的江湖風範民間菜。同時,倘若有細品者用心去考究,更會發現這當中隱藏著一些隱于尋常巷陌卻實現了階層躍遷的“平常小菜、百姓大餐”,它們所處的店面裝修,也許只能用簡單、本土、原始來形容,但這種況味也只有由那些深入到一個城市的骨髓、愛到極致的人兒才有可能去探索。而這,往往是走馬觀光的打卡者和各懷商業動機的快速推銷者所無法捕捉到的深度價值。


360碗的菜品當中,還有一批出自於在當地早已聲名鵲起甚至已然賺得盆滿缽滿的成名酒家。其實那也是一座城市的決然選擇,市場的進化。上行或是下行,鬧市又或是深巷,時尚又或是懷舊,就是這樣的唇齒相依,口舌之間,讓生命的氣息和城鄉的精神生生不息,口口相傳,瑯瑯上口。渝味360碗,正借著熱愛生活者們的口碑和新時代數字傳播的流量洪荒之力,給重慶的地方菜插上一雙聲名遠揚的翅膀——拔地而起,飛向山城之外更遠的世界。畢竟,我們是要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


渝味360碗,吃的是巴渝食材,吃的是風土人情,吃的也是江山風物,也是大重慶本地人的真情實感。無論,宴客作東還是接風洗塵又或作別。“渝味”二字,但足以讓人口留余香而心懷慼慼。我們常説,美食是與一座城市發生關係的最直接和最好的方式。


渝味,進入你的身體,最終將打動你的心靈。


文化競爭力:重慶城的味,中國人的碗


一張城市新名片的誕生,一個城市品牌新生態的崛起,離不開專一持恒的內生、外擴影響和各界推動。在時代風雲面前,重慶人對於城市獨特的愛是集體而深沉的,是濃烈而包容的,這也是這座城市的一種核心文化競爭力。


從用戶的心智考慮,我們往往很難去讓人快速記住那麼多的知識和資訊,尤其是在資訊大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良莠不齊,龍蛇混雜,那就需要有取捨有度的細分定位,需要有一汩正本清源的清流,它們從重慶各區縣匯流而來,在重慶主城的兩江“交匯”然後前往“出海口”。


各地25道地標菜,肯定無法全然代表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和風土民俗。但大繁必作大簡,以用戶思維,為了更好的“渝味”品牌,站在整個大重慶的立場之上,這種評選乃至取捨是有必要的。


豐都麻辣雞


我們也大可不必有那種“非此即彼”的擔心。某個區縣推薦了25道菜,也並未由此否定25道菜之外的其他美食的存在,人們總能在真實的世界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那一碗菜。


而這一次,也不僅僅是“美食+文旅”,更是“美食+城市”。美食,美景,美女以及美文,甚至健康、哲學、科技……在山水之間,在唇齒之間,在行走之間,在鏡頭之間,在人心之間,重慶這座城市的大美,更得以讓人快速産生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


站在更宏大命題的高度,還能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借由這次“渝味360碗”,如何牢牢地捧起中國人的碗,又如何在這座城中吃出本地人的喜怒哀樂、人間值得。


“碗”這個中國元素,也是值得這個城市新品牌去著力挖掘的可能。既然渝味360碗,創意靈感源自於巴蜀地區的九大碗習俗,那麼我們何不把這最重慶的、最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得以傳承創新。


重慶人的碗,重慶人的筷子,重慶人的位子,重慶人的壩子,重慶人端碗的姿勢,重慶人拈菜的民間哲學,重慶人各區縣的待人接物……渝味360碗,無疑還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一道美食影響的肯定不止于舌尖:這種緣分首先應從田間地頭而來,借助碗筷從手尖到指尖,再借道舌尖而到心間,進而完成了一場身心的洗禮。這也讓大家更好且快速的讀懂一座城市,而不僅僅是目光所及,手指所觸。


更重要的是,遊客和本地人一樣,都是在三餐四季的日常中詩意或是不羈的進食,延續著我們的生命,構建著我們的身體。對於重慶這座城市而言,每個人在“渝”地的尋味之旅,更是在探求一座城市真實的過去以及預見真正的未來。


中國人的碗,重慶城的味,人間又豈止是煙火……(文/何洋 作者係《MOST最重慶》雜誌創刊主編 圖/重慶市文旅委)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