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社會經濟>鄉村振興>

湖南邵陽市雙清區:“稻蛙共作”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發佈時間:2024-07-04 15:34:2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7月3日,走進湖南邵陽市雙清區愛蓮街道雲水村清又清農業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呱呱”的蛙叫聲此起彼伏,鬱鬱蔥蔥的稻田裏,成群的黑斑蛙或徜徉水中,或在田邊曬太陽,儼然一幅稻蛙共作、生機盎然的美好圖景。

 

稻在田中長,蛙在稻間鳴。曾玉娟 攝

 

放眼望去,青青稻苗的四週分佈著一排排淺淺的水溝,水溝向外連著田埂。烈日下的田埂上,熱浪滾滾,而那些黑斑蛙卻多藏身於稻苗的庇護之下。一旦將飼料輕輕投入清澈的水中,幾隻率先嗅到食物氣息的“貪吃鬼”便會迅速從稻叢中蹦出,紛紛涌向飼料所在之處,飽食之後,黑斑蛙輕巧地躍回水中,享受清涼,有的則悠然返回稻苗下,靜靜地“消食”。


在養殖黑斑蛙的稻田中,每一塊區域都被精心規劃,四週以竹筏和網紗構築起一定高度的圍欄,頂部同樣覆蓋著密實的網罩。這種創新的模式不僅能夠有效阻止黑斑蛙的逃逸,還能夠抵禦鳥類、蛇類和鼠類的侵擾,保護蛙群不受損害,可使黑斑蛙的存活率提高15%左右。 

 

養殖基地負責人劉剛要查看蛙苗的生長情況。曾玉娟 攝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基地負責人劉剛要感慨萬千,過去,蛙與稻田本是自然共生的關係。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種糧大戶採用機械化作業,從播種到收割實現了全過程的自動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農田裏的機械聲漸增,而蛙鳴聲卻逐漸漸少。 


與過去不同,此地的“新”主要體現在稻田輕簡化、養殖生態化、産值高效化。“稻蛙共作”作為一種立體種養模式,主要是通過“蛙吃蟲、糞肥田”的方式,做到了稻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既節約了肥料成本,又提高了稻穀和水産品品質,還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黑斑蛙肉質軟嫩、滋味鮮美,價格亦頗為可觀。基地負責人劉剛要算了筆賬,若能達到預期,基地將畝産青蛙2000斤左右,那麼20畝可産出4萬斤蛙,按照每斤18元的行情價格,預計銷售額可達72萬元。同時,優質稻穀的售價相比普通稻穀高出約20%,每畝能增收500元以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鄒小艷 曾玉娟 張丹鳳)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