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丹溪鄉,一片片翠綠的茶園鋪滿了山坡,這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茶農何大哥站在他的茶園中,手指著一片片翠綠的茶樹,自豪地説:“這些茶樹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看著它們從幼苗長成茁壯的大樹。現在,每斤茶葉能賣到一百多元,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茶葉成為尋烏縣丹溪鄉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目前,全鄉10個村每個村都種植茶葉,現有茶農1000多戶,種植面積達6500余畝,年産茶葉超過20萬斤,年産值超過3000萬元,夯實了産業基礎。然而隨著市場環境變化,茶葉産業發展也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民間加工技術落後、銷售渠道較為狹窄等諸多問題。為此,丹溪鄉人大積極探索“人大代表+茶産業”發展新路徑,以人大監督尋求發展之策,助破發展難題,助力茶産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引進企業,激發茶民新信心。“茶農們每年勞作都非常辛苦,尤其在4、5月份,每天起早貪黑采收新鮮茶葉。這兩年茶葉産量上來了,但銷量還沒跟上去,每年都有那麼一批好茶因賣不出去而壞在手上,讓人心疼,也打擊茶農們的種植積極性。”人大代表何繼來説出了百姓們的困境。為解決茶農們“銷茶之憂”,丹溪鄉人大主席團積極聯繫茶葉企業、茶葉基地,助力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通過鄉黨委、人大、政府的共同努力,2021年,引進鄉賢何清峰回鄉投資天紫茶廠並建立500畝茶葉示範基地。茶廠為廣大茶農提供茶葉製作、茶葉篩選服務。服務對象已經覆蓋到丹溪各村、龍廷鄉以及廣東省平遠縣,有效解決了丹溪鄉3000余畝茶葉篩選的難題。
培訓賦能,讓茶農隊伍更高質。丹溪鄉人大通過調研走訪的方式,針對丹溪鄉茶農種植特點,發展“種植大戶+散戶式種植”抱團發展,致力於提升茶葉附加值,定期邀請省市縣茶葉種植專家、技術人員開展茶葉基礎知識、茶園管理培訓、茶葉加工技術、茶葉栽培技術等指導,近年來,累計開展培訓10余次、技術指導20余次,發放培訓資料6000多份,惠及群眾6000余人次,培育了王劍鋒、鐘國來、何來生等一批種茶“土專家”,發展茶葉種植3000多畝,真正帶動人才壯大、帶強産業發展,跑出致富“加速度”。
品牌效應,豐富茶産新內涵。為提振品牌效應,丹溪鄉人大與鄉農辦聯手,積極對接縣農業農村局。丹溪茶葉依託産業基礎,不斷擴大産業規模及産業水準,通過規範茶葉種植、加工技術,提高産品品質,成功完成茶葉産品SC認證,清溪村因産業特色被縣農業農村局評為“産業發展示範村”。著力打造了“丹溪天紫”品牌,並在廣東省梅州市、尋烏縣花旗小區、尋烏縣尋烏調查“1930”設立“丹溪天紫”産品銷售點,通過統一包裝,統一品牌,丹溪茶葉市場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茶旅融合,開啟茶業發展新篇章。如何提升茶葉種植效益轉化,讓群眾收益更大化,將丹溪茶葉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價格、更大的知名度銷售出去,人大代表紛紛給出行動。為了進一步拓寬茶葉産業的發展空間,丹溪鄉的人大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通過打造茶旅觀光線路,讓遊客在品味香茗的同時,也能體驗到丹溪鄉的自然風光和茶文化的魅力。此外,每年定期舉辦的茶旅文化節和茶藝培訓,更是為茶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將打造直播平臺,把丹溪茶旅線路積極推廣出去,同時把周邊的農産品都集中起來進行網際網路銷售。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收益會越來越好!”何清峰信心十足地説。
在丹溪鄉第二屆茶文化節暨穀雨鄉村音樂會上,茶葉企業負責人劉女士在一場茶藝表演結束後,激動地説:“丹溪茶文化節的成功舉辦,讓我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茶旅融合不僅為茶葉産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茶農們打開了新的視野和機遇。”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甘榮坡代表介紹,丹溪鄉堅持以黨建引領産業發展,依靠丹溪資源稟賦,鼓勵各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茶旅融合,提高村民收入。下一步,丹溪鄉人大將繼續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積極加強品牌策劃,不斷豐富茶文化、茶內涵,以新作為助力茶産業實現新發展。(文/圖 鐘秋鳳 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