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焦磊)近期,一些國家炒作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論”,指責中國新能源産業依靠補貼大量出口,過剩産能衝擊國際市場。5月14日,商務部網站刊文指出,這一謬論有悖常理、有違事實,本質是“雙標”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伎倆。中國新能源産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産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文章表示,對産能問題要立足市場經濟規律客觀辯證看待。
市場經濟原理表明,基於全球市場的供需匹配有利於提升效率。供需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條件下,世界經濟早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生産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供需的有效匹配和調節。企圖僅用本國或者“小圈子”的産能來滿足需求,事實上難以做到,也必然造成全球範圍內的重復建設、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割裂全球産供鏈,衝擊全球經濟體系。比如汽車産業,就是在全球生産、全球銷售中發展壯大起來的。2023年,德國汽車産量僅20%在國內銷售、約80%銷往國際市場,日本汽車産量約50%銷往國外,而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銷售僅佔産量的12.7%,指責中國“産能過剩”毫無道理。
國際貿易實踐表明,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有利於全球福祉。國際貿易的産生和發展就是各國基於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從而促進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帶動資本和産業的全球佈局,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中國新能源産品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一方面是契合了全球綠色轉型的迫切需要,有助於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據估算,每輛新能源汽車每年減碳約1.66噸,中國2023年出口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每年可減碳約200萬噸。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新能源産品性價比高,比較優勢明顯。中國出口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低於歐洲本土同類車型,但仍比國內售價高一到兩倍,利潤可觀,根本不存在傾銷。
産業發展規律表明,基於科技進步的優質産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全球對新能源産品的需求持續擴大,新能源産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十分廣闊。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同時,全球新能源産業正在從“孕育期”向“成長期”轉換,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技術和産品快速更新迭代,將不斷催生新需求、激發新動能、創造新産能。先進産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是相對不足的。
電池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安全性能更高、續航里程更長、充電速度更快;長三角地區形成新能源汽車“4小時産供圈”;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場景豐富、競爭充分,數字、綠色、人工智慧等技術加速應用和産業化;中國企業積極對外開展投資和技術合作,帶動了當地新能源産業發展……文章從持續推進技術創新、持續完善産供鏈體系、持續優化市場生態和持續推動開放合作四方面闡述,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優勢是在開放競爭中打拼出來的。
文章強調,指責中國産業補貼導致“産能過剩”完全站不住腳。
中國産業補貼政策合理合規。以産業補貼政策引導産業發展、調整産業結構,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通行做法,關鍵是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中國的産業補貼政策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適用於各類市場主體,所有企業均可平等享受。中國相關補貼政策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比如,美國《通脹削減法》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歧視性對待中國企業,將中國企業生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排除在享受補貼範圍之外,對中國相關産品進入美國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明顯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歐委會也批准了大量補貼計劃。
炒作“産能過剩”實為焦慮過剩。以“産能過剩”為藉口抹黑打壓中國,實際是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反映的是相關國家的焦慮心態。搞貿易保護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通過“貼標簽”“扣帽子”,對中國産品出口和投資合作設限,擋不住中國前進的步伐,反而會絆倒自己,還會破壞全球新能源産供鏈穩定,擾亂國際經貿秩序,拖累全球經濟復蘇。搞綠色“雙標”做不到兩頭漁利,只會適得其反。美歐不能一手高舉應對氣變的大旗,要求中國為應對氣變承擔更大責任,一手揮舞綠色保護主義的大棒,阻礙中國綠色産品自由貿易。這樣的做法無助於解決自身問題,反而會破壞全球氣變合作,阻礙全球綠色轉型。談氣變合作就不能搞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氣變合作。
中國將始終堅持開放合作,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持續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與世界各國共用中國式現代化新機遇。中國堅定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支援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願與世界各國深化新能源産供鏈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