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坡是崩崗,良田變沙灘,河床高田三尺三,想要高産難上難——這是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山區40年前的樣子。1978年出生的鍾小雲就生活在這樣的興國農村。
因土地以紅壤為主,含沙量大,受歷史影響及過度砍伐,加上降雨充沛,七八十年代,崩崗地貌在鍾小雲的家鄉淩源村隨處可見。高中還沒有畢業,鍾小雲就加入了植樹造林修復荒山的隊伍當中。發展産業、改變家鄉的種子,也是那時在他心裏生根發芽。
“崩崗地上,你種啥都不成。”“錢都會跟山上的沙土一樣流走。”“家裏沒有那麼多錢來給你糟蹋。”剛剛成為黨員的鍾小雲提出要流轉土地種養作物時,就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無奈之下,他收拾行囊,南下廣東打工。
近年來,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是創業的大好時機。”返回家鄉的鍾小雲決定不走了,要在淩源村的土地上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一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
今年5月,興國縣田園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同時引進了江西加大集團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建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愛沃克”五星級豬舍,鍾小雲既當豬司令又當新學員。江西農業大學專家帶著技術團隊來到了田園合作社,為鍾小雲在技術上添油加碼。從此,淩源村擁有了垂直通風專利豬舍,為興國縣生豬産業發展提供了新模式。
近年來,興國縣啟動實施了崩崗侵蝕劣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陡峭連片的崩崗被整成一條條平整的條帶,換上了綠色的新裝。而鍾小雲在鎮村幹部的幫助下,通過土地流轉政策,開發利用淩源村閒置荒山荒地1206畝。
鍾小雲時刻不忘黨員身份,“發展農業,帶動一片”。隨著江西農大獸牧獸醫本科專業進修結束,他自己也當起了老師,充分利用合作社設備優勢、技術優勢以及農産品銷售渠道,為合作社135名成員提供了良好農業發展平臺,無償提供種豬210頭,藥品、疫苗4萬多元,幫助43戶農戶發展起了養豬産業。同時,借助“網際網路”項目實施的大好機遇,採取“網際網路+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以企業主導、農戶參與並受益的長期穩定的合作經營體系。
再走進淩源村,崩崗地已然不見,536畝贛南臍橙種植示範基地、富硒農産品基地等,生機勃勃。鍾小雲實現了兒時夢,自己也成了一名實實在在的“土秀才”。
歲月荏苒,在這片崩崗地上,像鍾小雲一樣的廣大幹群承力接續,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踐行“兩山”理論中創新前行,為治理崩崗劣地交出了一份份“第一等答卷”。如今,“大地傷疤”變成美麗風景,生態産業逐步成為最具活力的致富産業,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華麗升級,推動鄉村振興邁出了堅實步伐。(文/韓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