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園區智慧檢測監測科創團隊牽頭研發的國際上首臺原油儲罐在油內檢測機器人“海豚號”在第二屆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儀器裝備國際博覽會發佈。據悉,原油儲罐每隔4—6年就要進行人工檢測、維修復原等檢修工作。此次發佈的“海豚號”,可以在原油儲罐不卸油的情況下檢測,實現精準開罐檢修,避免無差別開罐檢修。
目前,在工業生産領域,傳統的人工檢測存在工作效率低、勞動量大、檢測工人不足、檢測環境惡劣等諸多問題,無論檢測安全性還是作業效率都有待提升。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以及物聯網、雲計算和5G技術的普及,智慧化的檢測機器人逐漸成為工業檢測的重要手段之一,廣泛應用於各類不同領域。
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
檢測機器人是應用在工業生産過程中的産品品質檢測環節,以及産品使用過程中的品質檢測環節的機器人。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各種設備自動化、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與傳統檢測設備相比,檢測機器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可自動感知、識別、分析、判斷産品生産及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幫助工作人員進行決策,或者直接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今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應深化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助力智慧建造。研製基礎設施建設、巡檢、操作、維護、應急處置等機器人産品,推動企業突破複雜環境下的運動、感知、作業等關鍵技術。
在重慶、蘇州等地,智慧巡檢機器狗通過自身搭載的紅外測溫儀、氣體監測系統及巡檢系統等,對電纜隧道內的電力設備、變電站等進行巡檢;為保障高速鐵路“零誤差、零故障”運作,動車組智慧檢測機器人利用深度學習和特徵識別相融合的圖像演算法,採用機器視覺等技術對動車組進行全自動檢測,由於在車下作業,不受車頂接觸網供電等限制,機檢作業效率是人檢效率的2.5倍以上……隨著各行各業智慧化轉型,在電力、交通、醫療、能源等領域,逐漸開始出現智慧檢測機器人的身影。
據悉,在工廠、醫院等工作任務較為明確或已流程化的作業環境中,智慧檢測機器人技術和産品的應用已經相對成熟。但在對智慧檢測機器人有特定功能設計要求的,或是作業環境較為複雜的領域,檢測型智慧機器人的理論研究以及實際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邢國良説,由於不同行業及不同檢測任務的多樣性、複雜性,智慧檢測機器人還沒有通用的固定形態,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高度可定制的、模組化的檢測機器人方案”。
人機協同才能更高效
對高空的高壓電線進行檢修等傳統的基礎設施檢測和維護,依賴人工作業,存在作業量大、難度大、風險性高等問題。邢國良認為,以智慧檢測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力進行基建檢測,正成為基礎設施運維的一大發展趨勢。
高速發展的智慧檢測機器人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作業?事實上,人類在面對不同任務時的熟練度、靈活性及多任務組織管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智慧檢測機器人則適合在較為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較為常規且耗時的工作任務。邢國良説,更高效的檢測任務應當由人機協同合作完成。目前,人機協同作業模式正在實際檢測工作中被不斷實踐及應用。
上海艾瑞市場諮詢有限公司發佈的《2022年中國智慧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指出,協作機器人的出現使得機器人與人可共用工作空間,人機協作方式更進一步。安全性是人機協作的前提,智慧控制是安全性的保障。智慧技術的加持,不斷推進人機協作模式的演進,未來有望在兼顧成本、産品、性能等因素的同時,實現人機的深度共同作業。
業內人士認為,在感測器和機器學習等創新技術的支援下,更加智慧的檢測機器人應用將能幫助人們克服基建故障檢修等難題。這些技術的創新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智慧檢測機器人作業時的自主性,以及檢測工作的整體安全性。
尤其在一些較為緊急的檢測任務中,智慧檢測機器人能夠幫助人們在更短時間內檢測更廣泛的區域。比如應用感測器融合技術,智慧檢測機器人能將不同波長的電磁波信號拼接在一起,提供由不同信號檢測出的、更全面的數據資訊;無線電波的反向散射技術,使智慧檢測機器人在受到物體遮擋的情況下,仍可以完成檢測任務。
邢國良説:“在某些高度專業化、較為依賴設備的行業,比如金屬疲勞檢測領域,智慧檢測機器人能夠做到更準確、更全面、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