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科技動態>

活體組織中首次生長出電極

發佈時間:2023-02-24 13:21:21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夢然  |  責任編輯:徐麗麗

生物和技術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瑞典林雪平大學、隆德大學和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人體分子作為觸發器,首次成功地在活體組織中培育出電極。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該研究結果,為在生物體中形成完全整合的電子電路鋪平了道路。


將電子設備與生物組織聯繫起來,對於了解複雜生物功能、對抗大腦疾病以及開發未來的人機界面非常重要。然而,與半導體工業並行發展的傳統生物電子學具有固定和靜態的設計,很難與活的生物信號系統相結合。


為彌合生物和技術之間的差距,研究人員最新開發了一種在活組織中製造柔軟、無底物、導電材料的方法。通過注入以酶作為“組裝分子”的凝膠,研究人員能夠在斑馬魚和藥用水蛭的組織中讓電極生長。


研究人員稱,與身體物質的接觸會改變凝膠的結構並使其具有導電性,而其在注射前是不導電的。根據組織的不同,還可調整凝膠的成分更改導電過程。


身體的內源性分子足以觸發電極的形成,不需要基因改造或光電外部信號,這項最新研究為生物電子學的新範式鋪平了道路。以前需要植入物體才能在體內啟動電子過程,未來注入黏性凝膠就足夠了。


研究表明,該方法可將導電材料定位到特定的生物亞結構,從而為神經刺激創造合適的界面。從長遠來看,在生物體中製造完全整合的電子電路也是可能的。


在隆德大學進行的實驗中,研究團隊已成功地在斑馬魚的大腦、心臟和尾鰭以及藥用水蛭的神經組織周圍形成了電極。這些動物沒有受到注射凝膠的傷害,也沒有受到電極形成的影響。


【總編輯圈點】


生物體內的電極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獲取各種生理數據,哪怕是最難探測的神經電信號。以往的植入物,不但需要幫助啟動其電子過程,還必須兼具優良的導電性和極高的生物相容性,否則其帶來的弊可能遠大於利。本文的研究直接摒棄“植入”這個動作,而是“注入”一點黏膠,再利用生物體的天然性讓電極“長出來”。如果後續在人體內也被證明是安全的,其無疑將成為未來健康監測及醫學診斷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