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位於南昌經開區的南昌騰訊眾創空間裏,江西情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玥正為外省一景區進行360度5D環幕影院設計與內容製作,這一設計將為遊客帶來沉浸式旅遊新體驗。
“作為一家研發球幕飛行影院的企業,我們專注主題公園特種電影、虛擬現實(VR)互動影片、增強現實(AR)互動內容開發以及多媒體互動項目製作。短短幾年,公司從剛開始的寥寥數人發展到現在擁有幾十人的核心技術團隊,年營業額增加近10倍。”付玥説。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由於政策扶持、基礎設施支撐以及應用場景拓展等多方面利好,VR領域投融資熱情高漲,市場空間加速打開,並向著到2026年産業總體規模超過3500億元的目標邁進。
由“虛”向“實” 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打開微信小程式,選定目的地,只見一個名為“迎迎”的數字人出現在頁面,在虛擬空間行走,帶領旅客前往公交站、地鐵站、網約車候車點等目的地。“作為現有導示系統的補充,數字人導航可計算最優路線,為旅客解決在高鐵站容易迷路的問題。”南昌西站綜合服務中心項目辦負責人王玨説。
不僅可以導航,在南昌市小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廳,記者看到,這裡有正在吟詩作對的“詩人”,宣傳反詐的“民警”,教學授課的“老師”,服務群眾的“銀行大堂經理”……南昌市小核桃公司CEO李梁介紹,相比于早期的動畫形象,虛擬數字人最大的變化就是可以和真人互動。
以數字人為代表的新業態,是VR由“虛”向“實”,加速落地的場景之一。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VR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的態勢日益明顯。
記者了解到,在世界VR産業大會舉辦地江西南昌,産業正呈加速集聚之勢,全市擁有VR相關企業278家,微軟、華為、阿裏、聯想、HTC(宏達)、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先後落地南昌,聚集了聯創電子、華勤電子、小派科技、江西影創、三極光電等VR配套企業,形成了覆蓋硬體製造、軟體開發、內容創作等VR全産業鏈。
工信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虛擬現實産業加速發展,投融資信心和活躍度進入一輪新高潮。2021年我國虛擬現實領域投融資規模漲幅超過100%;相關企業已經超過1萬家。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我國虛擬現實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從2019年的282.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583.9億元,市場規模實現翻番。賽迪顧問預測,我國虛擬現實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將突破1000億元大關。
政策持續加力 發展迎戰略窗口期
産業發展背後是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各界的不斷探索。政策上,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援VR技術發展、應用落地的舉措為産業提供了有力支撐;網路基礎設施上,5G發展提速,全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230萬個,“大頻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為VR應用推廣創造了良好網路條件;新消費場景不斷拓展,為VR産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更多利好還在持續釋放。“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列入數字經濟重點産業,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2022年底,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五部門印發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簡稱《行動計劃》)指出,經過多年發展,虛擬現實産業初步構建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生態體系,正邁入以産品升級和融合應用為主線的戰略窗口期。
《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提出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産業總體規模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超過2500萬台,培育100傢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幹企業。並從深化技術研發、開展應用試點、打造産業集群、強化人才支撐等多方面部署保障舉措。
地方上也在積極部署。1月30日,江西公佈的《江西省未來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提出,發揮江西在AR/VR終端入口發展的先發優勢,建成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和場景創新應用先導區。此前,山東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中提出,推動積體電路、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數字産業突破發展,支援濰坊建設元宇宙産業園。北京、上海等地也在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虛擬現實産業集群。
産業加速成長 拓展實體經濟增長空間
業界人士分析,隨著政策支援和市場需求等有利因素發揮作用,我國VR産業潛力將進一步釋放,為實體經濟增長拓展新空間。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虛擬現實産業發展具有較為充分的條件支撐。從政策層面看,相關部門將VR技術納入戰略性新興産業體系,推出了一系列舉措進行系統支援,促進技術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其中包括在財政金融方面助力企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支援優質企業上市等。從市場層面看,隨著産業技術的成熟和市場需求的提升,VR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尤其在文旅、教育、醫療及娛樂等領域具備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虛擬現實産業化發展,作為現代産業體系的其中一環,將在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通過加快製造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助推技術變革與産業結構優化,促進數實融合走向深入,拓展實體經濟增長空間。”朱克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