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成果轉化>

兩顆風雲衛星助力應急減災

發佈時間:2022-12-02 11:42:36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付麗麗  |  責任編輯:徐麗麗

12月1日,經過長達6個月的業務試運作和今年汛期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的“實戰”考驗,風雲三號E星、風雲四號B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正式業務運作。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王勁松表示,兩顆衛星在“實習期”表現出色,如今“轉正”,在我國氣象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作為全球觀測業務序列中的成員,“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為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服務加開“早班車”,風雲四號B星充分發揮快速成像儀所具備的分鐘級250米解析度區域成像“鷹眼”作用,兩名“新帥”高效支撐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應急減災,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風雲三號E星、風雲四號B星分別於2021年7月5日和6月3日發射,於今年6月1日同時投入業務試運作。今年汛期,兩顆衛星“俯瞰風雲”,經歷了暴雨、高溫帶來的“水與火的淬煉”,助力預報員精準“解剖”颱風三維結構、預測風雨影響,提升了短時臨近監測預報預警水準。


作為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業務衛星,風雲三號E星的發射填補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在晨昏時段衛星資料觀測空白。在“梅花”“暹芭”“馬鞍”等颱風影響期間,利用風雲三號E星搭載的微波溫度計、微波濕度計和紅外高光譜探測儀的輻射率資料開展的數值預報同化應用研究結果表明,該星觀測資料在我國業務數值預報系統CMA-GFS中的同化,改善各層次尤其是中高層重力位勢高度場、溫度場和風場的預報偏差,觀測預報互動進一步加強,提高了路徑預報準確度。


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陸其峰説,風雲三號E星資料同化還提高了定量降雨的預報評分,增強了數值預報系統對降水的預報能力。


風雲四號B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業務星。在試運作期間,共啟動22次加密觀測,其快速成像儀機動觀測能力在華北區域降水、青海強對流、東北冷渦、颱風應急響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尤其是8月8日,來自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將目光投向波濤洶湧的南海,緊盯颱風“木蘭”的前身——南海低壓。利用風雲四號B星、機載下投探空儀和探空氣球,一場颱風加密觀測試驗就此展開。風雲四號B星搭載的高光譜探測儀每15分鐘觀測一次,快速成像儀以廣州為中心每分鐘觀測一次,最終得出的試驗結論與8月9日全國天氣會商給出的預報結論相符,智慧加密目標觀測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驗證。


數據顯示,風雲三號E星、風雲四號B星試運作期間地面應用系統數據接收、處理與存檔成功率均高於99%。風雲三號E星通過數據分發向國家氣象資訊中心每日推送約650GB數據,不僅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數據服務,還通過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天擎”向國省兩級氣象部門提供滾動數據;風雲四號B星通過“天擎”提供了包含90種産品的共用服務,並通過網站對外發佈37種産品,持續服務近180個用戶。


根據中國氣象局部署,業務運作後,風雲三號E星將與風雲三號C星和D星實現三星組網,每6小時為數值預報模式提供一次完整覆蓋全球的觀測資料,進一步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和時效性。風雲四號B星將與風雲四號A星實現雙星組網,進一步滿足我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對氣象監測預報、應急防災減災等的服務需求。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兩代4型19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7顆在軌業務運作,正持續為全球1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産品和服務。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