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行業動態>

【解密貝葉經(十)】貝葉經:千金難求的收藏臻品

發佈時間:2022-11-23 16:15:23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徐麗麗

在鬱蔥滿目的版納,有一種闊葉棕櫚樹,它便是貝葉棕——梵語稱其為“貝多羅”(pattra),傣語稱其為“戈蘭”。在造紙技術傳入印度之前,古印度就用貝葉棕的葉子——貝葉——來書寫佛教經典或宮廷文獻,寫貝葉上的經文因此也被稱作“貝葉經”。一般認為貝葉經是西元7世紀前後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再經緬甸、泰國傳入我國。


貝葉經作為一種特殊文獻,本來就存世不多。而中國網網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範基地收藏的貝葉經就更為稀罕。這些貝葉經用古貝葉抄寫,集經文、繪圖、書法、鑲嵌于一體,尤顯珍貴。



貝葉經無論是經文的抄寫,還是精美的插圖都值得稱道,具有典型的藝術特徵和價值。現存貝葉經的內容主要包括顯密二教的經、律、論疏及儀軌。顯教經論如:《妙法蓮華經》、法稱的《量釋論》、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各宗典籍;密教經典如:《燈明疏》、《喜金剛怛特羅》及各種儀軌等;戒律則有《德光戒經》及其注疏,還有關於梵文文法的書籍等。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過程中,貝葉經是傳播的媒介,是僧侶文人吟咏讚頌的對象,更是珍貴的佛教聖物。南北朝時,北周王褒就有“ 盡天竺之音, 窮貝多之葉” 的名句;晚唐李商隱也曾寫下:“憶奉蓮花座, 兼聞貝葉經”,清代高僧竹禪法師則有“見貝葉真經如見佛面”一説。因此,貝葉經是文明的載體、文化的珍寶;貝葉經的流失,則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損失。



目前國內典藏貝葉經的來源,大都是接受贈予或購買兩種。在挑選貝葉經時必須檢查頁片是否連續、竹線是否斷裂、葉片是否龜裂(尤其是竹線孔周圍的葉片)、或有緊黏張不開的現象及內容刻寫不清晰等問題,待核對無誤後,方可收藏。



無論對佛家或是俗世,此間珍貴,不言而明。所以説,貝葉經是千金難求的收藏臻品。為了讓貝葉經更好傳續下去,中國網科技金融融合示範基地將攜手專業機構共同建立研究修復及交易中心,以更系統地研究,對這一人類文明載體進行歸類梳理,為世界文化遺産研究貢獻力量。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