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工業雲平臺體系,可替代傳統的CAD、CAE、CAM傳統的工業軟體體系。這不僅在體系上有創新,同時還將新一代資訊技術融入工業軟體當中。”11月22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國工業軟體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透露,我國工業軟體頭部企業聯合相關生態鏈企業,已組建了工業軟體聯盟,旨在突破基礎的工業軟體,圍繞産業鏈構建工業雲平臺。
“他們以中國豐富的工業産業為‘磨刀石’,以新製造業的有效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雲計算架構為中心,更換工業軟體的切入策略和競爭邏輯,重新定義新一代工業軟體架構,重新定義新一代工業軟體高品質體系,充分利用雲、AI、大數據、先進網路等新技術,引入數據驅動和模型驅動等新方法,更換科技競爭的賽道和規則,設計新的生態化和體系化推進模式,由産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聚心、聚智、聚力,共建新一代工業軟體雲體系,壯大中國工業軟體産業鏈連續供應能力,助力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工業軟體的崛起,助力中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倪光南説道。
工業軟體被譽為工業製造的大腦和神經,隨著全球“傳統製造”加快向“智慧製造”轉型升級,工業軟體正在成為智慧製造的核心基礎性工具。據了解,中國工業軟體大多依賴海外産品。根據《中國工業軟體産業白皮書(2020)》數據,2019年,中國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國産化率僅有5%,生産控制類為50%,經營管理類為70%,在高端市場國産化率更低。
“工業軟體廣泛應用於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的核心環節。可以説,失去工業軟體的主導權,我們將失去工業發展的主導權。”倪光南表示,雖然我國工業軟體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具有世界到府類最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在廣闊的工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應用場景,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和人才隊伍,再加上我國具備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人才優勢,這為克服中國工業軟體薄弱環節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我們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倪光南指出,新一代工業軟體雲平臺替代傳統的CAD、CAE、CAM工業軟體,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為了應對發達國家在工業軟體領域對我國實施禁運、斷供、停服等制裁,我們需要立即行動起來,實施補短板,替代國外工業軟體,這方面也有了不小的進展。
目前,國內企業推出的非線性多物理場耦合倣真雲平臺軟體,軟體的代碼自主率達100%,基於有限元分析能夠滿足大量應用場景的倣真需求,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軟體水準。還有國內企業推出的CAE核心演算法在汽車行業應用也取得重大突破,在一系列車型上電腦倣真數據和實際數據誤差在3%以內,與進口CAE軟體相當。
“FEA、CFT等核心演算法是工業軟體中的難點,一般認為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和很長的時間才能突破。現在我們企業在核心演算法上基本達到國際同行的水準,這大大提高了我們在工業軟體方面趕上發達國家的信心。”倪光南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