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向國際空間站發送樣本並成功開展太空實驗,研究發現,在太空中生産類器官穩定可靠、品質高而且可標準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蘇黎世大學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科拉·泰爾介紹。
實現這一點有賴於太空特殊的環境。科拉·泰爾稱,當前在地球上生産類器官尤其是高品質的類器官很複雜且非常困難,而借助太空微重力環境可生産高品質的類器官。
與會科學家表示,空間環境給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專家介紹,空間有著微重力、強輻射、高真空等不同於地球的特殊環境,借助這種環境條件,許多在地球上無法解決的難題能在太空找到答案。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理工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玉林表示:“此前,夢天實驗艙搭載微生物檢測和培養的儀器進入太空,未來將用於生物醫藥、微生物檢測等領域的研究。”
有不少科學家通過在地球上模擬太空環境開展生命科學研究。比如,蘇州大學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周光明及團隊通過模擬太空輻射情況,研究空間輻射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健康風險。周光明稱:“我們希望建立適合中國航太員體型、體貌乃至遺傳背景和疾病譜的空間輻射健康風險評價系統,為未來長週期的深空探索任務提供理論依據,助力載人航太任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