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郭彥君博士與合作者近期通過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相關數據,在早型星雙星統計性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可將其作為雙星星族合成輸入參數,進而理解緻密雙星的形成及演化。著名國際天文期刊《天體與天體物理學》線上發表了相關成果。
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DR8中解析度數據,研究了886顆觀測次數大於6次的早型星的雙星比例、品質比分佈和週期分佈,給出了早型星雙星比例與有效溫度、金屬豐度和投影自轉速度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統計學參考。
早型星主要是由光譜型為O、B型的恒星組成,它們品質大、光度高。大品質早型星可以促進宇宙再電離並使星系化學元素增豐。大部分早型星屬於雙星系統, 由早型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最終可能演化形成雙中子星、黑洞-中子星、雙黑洞等引力波源。大品質雙星的統計性質對於追蹤大品質恒星的形成和限制雙星星族性質至關重要,一直是天文學的重點研究課題。目前,大部分早型星觀測樣本來自不同的觀測,缺乏一致性觀測樣本,導致了早型星雙星統計性質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偏差。
研究人員利用上述光譜觀測的早型星樣本,根據其有效溫度、金屬豐度和投影自轉速度進行了分組研究,結合蒙特卡洛模擬的方法對觀測數據進行了全面校正。研究發現,這批樣本早型星內稟雙星比例隨溫度降低而降低,隨著金屬豐度的降低而降低:大品質O、B型星的雙星比例可以達到76%,而品質相對較小的B、A型星的雙星比例約為48%;金屬豐度類太陽的早型星雙星比例為72%,而金屬豐度較貧的早型星雙星比例為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