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像一個整合器 改變人的思考模式

發佈時間:2022-11-07 15:57:51  |  來源:新民晚報  |  作者:馬丹  |  責任編輯:徐麗麗

人工智慧似乎已成為當下的流行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實際上,它並非無處不在,技術的落地仍然存在諸多困難。今天上午,國內外電腦頂尖電腦科學、人工智慧與資訊技術領域專家“圍”坐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科學圓桌π”邊,一起討論“數智未來的新突破”。頂尖學者們普遍認為,人工智慧已不再單純隸屬於數學、電腦或某一門學科,它像一個整合器一樣,與許多領域深入融合,並不斷激發和改變科學家的思考模式。


AI模倣人的行為已遠遠不夠


2022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慧科學或數學獎”獲得者邁克爾·I·喬丹是一位“交叉學科混血兒”,曾先後在心理學、數學、認知科學等多個領域進行多樣化的研究。就如同他喜歡週游世界,看一看相關學科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一般,他認為,人工智慧的未來,不僅是在比特層面聯結,而是要在經濟、生物、腦科學等相關領域進行深入融合。


“經典AI的起點,是模倣人類的行為,但是這遠遠不夠。人類是一個智慧的主體,會産生行為、決策。未來,AI需要不斷探索和建立新的計算模型、智慧演算法,並能根據真實世界展開真實性預測。就好比把AI看成一個盒子,把演算法放入這個盒子中,産生更多的互動和交互,幫助全世界的人們擁有更好的行為和生活。”喬丹説,事實證明,永遠不要指望一個模型能一勞永逸,AI的模型需要不斷改正和優化。


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長聘副教授、機器學習研究組負責人龍明盛坦言,AI的應用仍是難題,在他的研究中失敗時有發生,“訓練”AI常因為環境部署的變化而遭遇失敗,有時也會苦惱于沒有方法論的指導。“AI已不單純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工程學科,需要制定一些指導、原則、方法論來建立整個系統。”


人工智慧的未來需要多方合作


“合作”,是今天上午的圓桌派上被科學家們談及最多的一個詞。人工智慧領域的合作,不僅僅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合作,更需要新老科學人之間的合作、國際之間的合作。


2004年美國總統科學、數學和工程指導卓越獎蘭諾·布魯姆1979年首次來到中國。當時,她訪問的第一所高校就是上海交通大學,隨後又去了清華大學。“在當時的中國高校裏,幾乎沒有人在學習電腦,而今,中國已經涌現了人工智慧優秀人才,這其中不乏許多年輕人。”布魯姆説,在科學史上,AI可以和任何東西結合起來,就像一個整合器一樣,同樣的,這個領域也需要團隊合作,彼此間課題的相互交織,才會有長足的成長。“這種合作中,年輕人必不可少,他們會對你的經驗提出挑戰,而你哪怕是退休了,也會因此體會到科學的新樂趣。”


魯棒性是機器學習模型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主要用於檢驗模型在面對輸入數據的微小變動時,是否依然能保持判斷的準確性,也就是模型面對一定變化時的表現是否穩定。“機器學習模型的魯棒性意味著AI需要擁有不同的範式,每個範式都有他們自己的優勢,而科學研究則要讓這些範式達成‘合作’。”清華大學電腦係教授、清華大學腦與智慧實驗室(THBI)助理主任朱軍提到,人工智慧仍在發展之中,許多問題不一定有明確的答案,為其尋找新的模型、建立新的基礎,是科學勇攀高峰的一種體現。“倫理、隱私、數據安全等都是這其中不肯忽視的重要議題。”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