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等十部門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工藝高品質傳承發展的通知》,要求依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制定傳統工藝數字化保存標準,實施傳統工藝數字化保存行動。
“這是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而推出的重要舉措。該通知明確提出了有關任務和要求,為深化推進我國傳統工藝振興,推動傳統工藝高品質傳承發展等指明瞭方向。”近日,江蘇理工學院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王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傳統工藝保存與傳承仍存四類問題
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吳訪升看來,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部署研發傳統工藝挖掘、記錄、保存的新方法、新技術及專用系統與裝備,對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該計劃將有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綻放時代光彩。
王聰介紹,目前,我國傳統工藝保存與傳承中存在四類問題。一是重經驗、輕理論,使傳統工藝不能很好地基於工藝原理進行推廣和普及應用;二是重技術傳承、輕保存方式,如在傳統工藝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的相關資料中,技術應用均有提及,卻極少有人提到具體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方式;三是重物質實踐、輕文化傳承,過多看重傳統工藝項目傳承與保護所帶來的物質價值,輕視其中的精神文化;四是重規範標準、輕問題解決策略,注重建立各種各樣的傳承標準與管理規範,卻對諸如數字化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關注不夠。
所以,如何選擇適用的數字化技術,以保持傳統工藝的原真性,是傳統工藝數字化傳承保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難題。
新技術裝備推動傳統工藝創新發展
如何堅持守正創新,正確把握保護與利用、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推動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王聰介紹,三維重建、混合現實和全景虛擬現實(VR)技術為傳統工藝保存與傳承帶來科技福音,是目前數字技術應用於傳統工藝挖掘、記錄、保存等方面常見的方式。
通過三維重建虛擬古陶瓷文物和工藝特點,可實現360度虛擬觀看效果。該方法一般利用3D設計軟體,採用全息影像技術,收集文物各個角度的技術參數,在電腦平臺虛擬出該文物的造型與色彩,同時也可以體現文物基本的材質肌理效果。
混合現實將現實場景與虛擬場景或虛擬圖像結合,可實現異域空間環境的沉浸式體驗。該方法增加了現實場景,將虛擬圖像和虛擬場景三者結合,觀眾在一定的空間環境中能基本體驗到文物當年所存在的歷史場景。
全景VR技術則是利用前期多角度畫面,通過拼接、特效等手法,構建大型360度虛擬場景,實現隨意觀看、全程自由操控的最佳交互體驗。利用VR技術,將文物完整的數據參數構建成高保真的虛擬圖形,同時虛擬完整的全景空間,並通過其他輔助技術手段,打造大型的虛擬場景,觀眾能自如地移動文物或操作基本的預設工藝。
江蘇理工學院文化與旅遊學院博士姚志華介紹:當前,數字化技術依然被當作是一種輔助手段。但是,在其不斷發展與應用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已逐步使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不斷向系統、有序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加快傳統工藝數字化研究與人才培養
“傳統的工藝傳承均通過傳承者和被傳承者間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辦法進行,此外還會輔之以一些圖像、文字等。”姚志華説,應用數字化技術後,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就變得更系統。
姚志華介紹,VR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三大特點為傳統工藝數字化傳承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VR是傳統古陶瓷工藝研究最恰當的技術手段。王聰認為,它雖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是已經得到行業的一致認可。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VR技術的應用研究必將在傳統工藝傳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將給自身技術升級改造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當前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技術融入其中,諸如智慧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體感技術和虛擬再現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引入,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更有利於研究內容的擴展與深入。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高素質文化傳承技能人才。新時代開啟新征程,高校要發揮專業優勢,注重整合各方資源,搭建産教研用平臺,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地培養有技能、會設計、懂理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一批守正創新、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為推動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吳訪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