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人工智慧>

我國人工智慧融合應用走深向實

發佈時間:2022-08-04 11:26:56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郭倩  |  責任編輯:徐麗麗

我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取得積極進展。記者從工信部獲悉,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智慧終端、機器人等標誌性産品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下一步,工信部將加速推動人工智慧在製造、交通、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融合應用,加快新技術和新産品示範推廣。


行業應用活力涌現


烈日下的天津港裝卸區,機械手臂運轉有序。中國聯通為港口裝上“智慧手臂”,在人工智慧、5G等技術賦能下,操作人員身處碼頭中控室就可以遠端控制岸橋吊車。


在龍源電力集團,坐在北京的監控中心,可以管理2300多公里外的廣東風電場。


“AI風機巡檢可以代替電力工人在一線較危險的地方操作,而且巡檢效率最高可提升10倍。”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説,依靠人工智慧技術,百度智慧雲正在火電、供暖、工業園區企業用電等領域落地,助力傳統産業智慧化改造。


從無人駕駛到遠端醫療,從智慧工廠到智慧港口,我國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積極進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培育成長出一批傳統行業+AI的典型企業,推廣應用一批智慧化升級的典型案例,導出形成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説。


在重慶中新腫瘤醫院,工作人員在智慧終端機器上做調試。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例如,在智慧製造領域,深化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發佈國家智慧製造標準體系,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數字工廠,實施305個智慧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在智慧醫療領域,智慧技術提高醫療裝備的診斷準確性與服務便捷性。


隨著應用走深向實,人工智慧産業實力持續提升。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同時,開源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智慧終端、機器人等標誌性産品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人工智慧産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既有對創新的持續投入,也有對應用落地的持續推進。


在推進技術創新攻關上,任愛光介紹,以人工智慧創新任務揭榜挂帥為抓手,發現和培育優秀企業,競爭産出一批優秀産品。組建智慧感測器、智慧網聯汽車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強共性技術研發與産業化。鼓勵高校、企業組成聯合體開展協同創新。


唐山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中信重工開誠智慧裝備有限公司車間,工人在調試特種機器人設備。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在促進賦能應用落地上,工信部批復建設8個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部省協同打造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地。同時,加強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産業服務能力。挖掘並開放一批應用場景,以用促研推動智慧技術産品落地應用與迭代。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積極打造融通産業生態。“建設一批5G基站、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算力中心等資訊基礎設施,支援建設並開放行業數據集,夯實産業發展基礎。引導鼓勵國內開發框架開源開放,推動建立軟硬一體、上下游聯動的産業生態體系。”任愛光説。


值得關注的是,多地正持續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産業,加快傳統行業智慧化應用和轉型。


《哈爾濱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産業發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慧在智慧農業、智慧製造、寒地場景應用等領域深入融合運用,人工智慧成為助推哈爾濱市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達到150億元,帶動人工智慧相關産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廣州則提出建設10個人工智慧産業園,開展100個人工智慧典型場景應用示範,培育1000家左右人工智慧企業。


任愛光表示,將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先導區作用,通過揭榜挂帥等手段,加速推動人工智慧在製造、交通、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融合應用,加快新技術、新産品示範推廣。


拓展融合應用新空間


在業內人士看來,發展人工智慧産業,拓展人工智慧應用,需要在技術創新、數據開發、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協同推進。


賽智産業研究院高級諮詢顧問魏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機器人、汽車、智慧裝備製造等領域,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同時需解決産業應用中面臨的關鍵技術突破、數據開放共用等問題。


魏貝認為,下一步需要不斷豐富智慧應用場景,開展智慧網聯汽車、裝備製造等應用場景示範試點。通過“揭榜挂帥”等機制創新,推動人工智慧應用創新,形成一批落地創新成果。有序開放高品質數據,融合數據、技術、資本等全要素,促進人工智慧場景應用、運營管理、産業升級和生態培育。


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瑞萊智慧合夥人、高級副總裁朱萌認為,隨著應用落地加快,人工智慧在助推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本身也面臨多重安全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強人工智慧安全治理體系建設。


“一方面要提升人工智慧的安全性,檢測和防範人工智慧系統漏洞及濫用風險;另一方面以安全可控的人工智慧賦能高價值産業,服務於政務、金融、能源、製造等不同領域。”朱萌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