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成果轉化>

十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發佈時間:2022-06-28 10:34:09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馬愛平  |  責任編輯:徐麗麗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4%,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這三個代表性數字出自中共中央宣傳部6月27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在發佈會上表示,這十年,我國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驅動力


這十年,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4%,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加快改變。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組建了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成了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白羽肉雞等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産、設施農業等機械化水準也有了較大提升。”鄧小剛介紹。


這十年,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端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通過服務社會化和生産機械化,提高糧食經營效率,降低糧食生産成本。推進服務社會化,加快建立主體多元、功能互補、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糧食生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代儲,將先進適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戶,培育95萬多個農業社會化組織,服務面積近17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超過7800萬戶。推進生産機械化,聚焦提升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水準,加快突破水稻機插機拋等薄弱環節,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顯著提高。”鄧小剛指出。


綠色成為“美麗中國”的鮮亮底色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現在的農村,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田園更美了,綠色正在成為‘美麗中國’的鮮亮底色。”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


這十年,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秸稈農膜利用水準穩步提升,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進展。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為全球貢獻了最多的新增綠化面積。同時,保護修復重點流域生態系統,黃河流域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穩步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這十年,我國綠色低碳産業鏈條加快構建。農産品綠色流通體系逐步健全,優化農産品冷鏈物流網路佈局,建設約5.1萬個産地冷藏保鮮設施,産地農産品低溫處理和商品化處理能力明顯提升。綠色低碳園區建設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全域推進農業生産‘三品一標’,實現了全鏈條迴圈利用、全值利用。”曾衍德表示。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