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人的勞動,重復性勞動易被取代,惡劣環境下的工作應被取代,但創意工作很難被取代,因為我們對人的靈感是難以建模的。
丁烈雲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試題公佈後,以百度數字人度曉曉為代表的各路人工智慧開啟了線下答題模式,上演了一場AI才藝團體秀。
人與技術、機器從未如此緊密地關聯,當人工智慧與越來越多的産業領域實現深度融合,寫作機器人的加入給文學創作領域添加了更多的想像力。
但是,隨著AI寫作的商業化大門越開越大,自從嘗試文本創作就被輿論場視為闖入者的AI,真的有能力和職業寫作者一較高下嗎?
度曉曉的高考作文得了48分
AI寫作涉及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知識圖譜等多項人工智慧技術,受訓練數據、模型架構與訓練策略的影響,人工智慧的寫作風格各有不同。
AI是怎麼寫作的?
百度技術人員介紹,AI寫作是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然語言生成技術及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多項AI技術,進行文本的自動化分析、處理和加工,從而生成一篇較為完整的文章。
將AI應用於文字創作早已不算新鮮事,隨著文本生成能力上的大幅度提升,AI寫作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廣,創作形式和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最早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領域是詩歌創作,雖然初期作品難免粗糙,但是人工智慧生成短文本的能力已可圈可點。
2017年,與AI寫作有關的兩件事刷屏。
這一年,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孫茂松教授帶領團隊開發的“九歌”中文詩歌自動生成系統,登上央視大型科技類挑戰節目《機智過人》第一季的舞臺,與當代優秀青年詩人同臺競技。對話式人工智慧微軟小冰也出版了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AI寫的都是結構較為固定的短文本。直到2020年,強大的語言模型GPT-3齣現,這一局面才被打破,依託這個模型,AI在模倣寫作和邏輯推演上有了較為讓人滿意的表現,AI長文本創作開始取得長足進步。
即便如此,高考作文這類長文本寫作對AI的挑戰依然很大。
有著20多年教學經驗的申怡老師曾擔任北京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她為度曉曉的作文打了48分,從歷年情況看,獲得48分及以上作文成績的考生不足25%。
百度集團副總裁肖陽視度曉曉的“成績”為AI技術的“高考通關”,在他看來,度曉曉這次能力測試驗證了技術不再是AI創造內容的短板。
據了解,基於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開源開放的産業級深度學習平臺飛槳,百度打造的具備“知識增強”能力的文心繫列大模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肖陽説:“有了百度文心大模型的加持,度曉曉才可以實現在‘博覽群書’後廣泛自如地‘引經據典’,輸出優質作文內容。”
百度技術人員透露,為更符合高考議論文風格,百度在模型高考範文數據上進行了微調,並利用人工智慧作文評分器對模型生成的多篇候選作文打分,篩選出品質最高的一篇,這才有了度曉曉那篇刷屏作文。
步入商業化階段阻力開始消失
“將人力從繁瑣、重復的工作環節中釋放出來,投入到更高價值的工作中去”,當AI寫作步入商業化,亮出了和涉足其他領域時一樣的口號。
業內普遍認為,儘管當下AI創作還比較初級,但已在新聞、廣告、設計、繪畫、遊戲等領域展現出使用前景,隨著技術不斷深耕迭代,AI創作的規模化應用值得期待。
如今,國內AI創作的商業氣息濃郁,各網路平臺將其視作一門頗具發展潛力的生意,AI智慧寫作軟體或工具層出不窮。
對AI創作商用前景最樂觀的當屬百度,在他們看來,AI創作今年就會步入大規模商用階段。
雖然AI常在競技類比賽中戰勝人類對手,但對AI來説,寫作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和人類相比,AI在內容語義理解能力上依然存在明顯不足。
背靠預訓練大模型,AI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夠自動生成AI畫作、AI歌曲、AI剪輯等創意作品。但是,大模型們依然會犯很多低級錯誤。
百度技術人員坦言,從生成內容品質上看,人工智慧模型容易生成一些“車轱轆話”,在寫作情感的表達與邏輯關聯上還是沒有人出色。想要輸出用戶喜愛度更高的內容,還需要不斷優化訓練語料的品質,並且進行演算法策略與模型架構的創新,生成情感更加豐富,邏輯更加自洽的作品。
儘管應用還待完善,但技術進步神速的AI寫作已讓人們刮目相看,步入商業化階段的阻力開始消失。
百度通用大模型已對公眾開放了AI創作API介面,即便是對AI技術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通過簡單的介面調用,獲得作文、新聞稿、小説、文案創作及改寫、糾錯等能力的加持。
有人將百度此舉視為市場教育,有人將其看作技術普惠,但説到底,其實是AI寫作去掉技術壁壘,將能力釋放至普通百姓。
被AI取代的焦慮還在
去年高考期間,山東省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徐清源認為,只要有足夠的大數據,AI的文學寫作將戰勝人類。
當AI創作能力加倍釋放,關於産業從業者未來的討論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有人認為,AI寫作是“殺手級”應用,前景巨大,作家們的生存空間被嚴重積壓,甚至將無法在AI面前生存。有人認為,作為工具,人工智慧再強大,也永遠也寫不出比人類更生動更具有創造力的文學作品。
儘管人工智慧技術在數字經濟時代所發揮的作用早就不容置疑,但是,“被替代”的焦慮始終存在。如今,一直屬於人類自留地的文學藝術創作是不是已開始淪陷?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曾這樣回答:“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人的勞動,重復性勞動易被取代,惡劣環境下的工作應被取代,但創意工作很難被取代,因為我們對人的靈感是難以建模的。”
畢竟,當前的AI創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受限于模式和參數的設定,而人類的思維模式和對社會現實的種種感受,卻難有“套路可循”。
也正因此,一大批人堅信,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是人類獨特的能力和競爭力,AI尚不具備這份“隱性智慧”。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常説,科大訊飛的歷史使命就是“讓機器能聽會説,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慧建設美好世界”。
這一願景目標是業界的普遍期待,儘管高考作文的答題表現不俗,但AI要想成為作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過往的一些測試看,人們對AI創作的詩歌的喜愛程度明顯低於人類作品。在這一輪AI寫高考作文的熱潮中,AI作品還存在著邏輯混亂、一味掉書袋、在情感和思想深度上表現一般等普遍缺陷。
李開復曾這樣説:“大家不要太恐慌AI的存在,AI替代了人類的這種重復性勞動之後,將人類從繁瑣的生産活動中解脫出來,就可以有更大的創造力,去創造更多有趣的文化娛樂,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滿足人本身的需求。”
AI寫作也是如此,至少從目前看,它只是人類的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