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科技動態>

我科研團隊取得場效應儲能晶片研究新進展

發佈時間:2022-06-06 08:58:39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吳純新 謝小琴  |  責任編輯:徐麗麗

6月4日,記者從武漢理工大學獲悉,該校麥立強教授團隊在場效應儲能晶片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細胞》雜誌子刊《化學》上發表。該團隊在儲能晶片領域,設計構築了第一個單根奈米線電化學儲能器件,實現單奈米基元電化學儲能器件從0到1的突破,進而研製出多點接觸型等10套單奈米基元微納電化學器件。


這項開創性成果,曾受《自然》雜誌邀請發表了該刊首篇以單根奈米線電化學器件為代表的實時監測電池退化專題論文。這是該團隊在儲能晶片領域又一突破。


據介紹,儲能晶片是支撐車聯網、智慧農業、醫療無線監測等技術發展的核心器件。然而儲能晶片能量密度低,材料費米麵結構與電化學反應規律缺乏研究,難以對其性能進行調製和優化。


該研究工作提出調製材料費米能級結構實現儲能晶片性能倍增的新思路,通過設計構築場效應儲能晶片,實現電化學工況下材料費米麵梯度的原位調控和性能提升。研究表明,通過在儲能材料中原位構築梯度費米麵結構,拓寬材料的嵌入能級。施加場效應後,離子遷移速率提高10倍,材料容量提高3倍以上。


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費米麵梯度對電化學反應影響機制不明確的科學難題,實現了奈米線容量與反應電勢的協同提升,填補場效應儲能晶片領域的空白,為儲能晶片在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奠定科學基礎。


據悉,麥立強教授為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晏夢雨為該文章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援。麥立強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奈米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創建了原位表徵材料電化學過程的普適新模型,率先實現高性能奈米線電池及關鍵材料的規模化製備和應用。取得一系列國際認可的創新性成果,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青年獎)等殊榮。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