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車,就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汽車的智慧網聯,甚至無人駕駛。智慧的路,就是建設智慧道路、智慧路網,以此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鄧志東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慧研究中心主任
當前,得益於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賦能,交通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朝著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方向加速發展。無論是城市管理者還是市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慧帶來的美好——交通智慧升級,服務更有溫度。
人工智慧技術如何更好地賦能交通發展,乃至城市治理?日前,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視覺智慧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聰明車”+“智慧路”,建設城市智慧路網是解決交通難題的有效手段。
人工智慧治理城市交通初見成效
如今,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交通行業加速融合,為城市管理者應對停車難、停車亂、管理難、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提供了很多新的解決思路與操作模式。
人工智慧帶來了“聰明車”+“智慧路”。
“聰明的車,就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汽車的智慧網聯,甚至無人駕駛。智慧的路,就是建設智慧道路、智慧路網,以此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鄧志東説。
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北京這座城市交通的智慧升級、城市的智慧治理注入新的動能?
北京道路停車改革于2019年啟動,到2021年已滿3年,改革已在市民中樹立了“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的觀念,規範停車、堵點治理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根據北京市交通委公開數據,截至2022年1月,北京市共在1000多條道路上施劃了9萬多個車位,全部實施了電子收費,停車入位率達到90%以上。3年來,道路車位累計服務車次2.44億次。
推廣電子停車服務的背後,既是北京市道路停車制度的改革,也是一場技術的革新——以國內AI高位視頻技術智慧互通“AIPARK SUPER EYE”高位視頻,完成路側停車資訊的智慧採集以及電子收費,實現路側停車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平臺,最終使路側停車秩序、道路通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截至目前,高位視頻覆蓋全市16區及北京經濟開發區。
大數據分析發現交通運作規律
“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慧去做全息的或者多模態的融合感知。通過數據積累與數據驅動方法,首先去構建城區級或城市級的宏觀交通態勢。從微觀上看,有些堵點路口的交通流是比較混亂的,甚至可能出現不可預測的交通事故。但是如果從宏觀或者説從大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來看,比如看整個海澱區一天之內的交通歷史數據,其實是有很多規律的。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去挖掘這些規律,通過建模大數據,結合大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發現宏觀層面與細節層次間的交通運作規律。”鄧志東表示。
鄧志東指出,從微觀到宏觀,通過人工智慧賦能,就可以掌握更大時空尺度的交通態勢。通過宏觀交通態勢感知,也可以自上而下地指導對微觀交通的治理,比如指導學校、醫院、商圈、景區、社區等重點區域的綜合交通治理等。
在智慧交通領域,人工智慧大有可為。“從技術上來説,在智慧交通新基建的支撐下,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賦能智慧路網,構建城區級的、城市級的智慧交通大系統。通過發展智慧路網,特別是積極推動智慧網聯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來協同解決‘大城市病’,以及一些城市治理中的難題。我們既要關注整體,也要關注細節,使微觀的交通細節和宏觀的交通態勢相輔相成,從而為現代交通出行賦予智慧的靈魂。總之,要實現‘聰明車’+‘智慧路’,關鍵就在於用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技術實現人—車—路之間的互聯互通與標準化體系建設,通過發力城市交通新基建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以科技手段最終解決交通治理難題。”鄧志東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