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科技動態>

廣州科技改革再添新舉措 科技大腦實現政策“秒達”

發佈時間:2022-03-16 09:53:12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葉 青  |  責任編輯:徐麗麗

超2億元補助生物醫藥創新、支援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投入2270萬元撬動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3月15日,廣州市科技局集中發佈首批3個科技計劃項目指南。


值得關注的是,在構建分類有序的經費資助體系同時,廣州市科技局先行先試,破除制度瓶頸,深入推進全過程“放管服”改革和市財政經費使用“包乾制”,賦予基礎研究領域簡政放權最大力度。此外,“廣州科技大腦”將首次服務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受理工作。


構建“3+3”資助方式


《廣州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22年市級財政安排82.5億元支援科技創新。在市級財政的“大盤子”裏,廣州市科技局統籌的2021年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達43.4億元。


如何把創新資金用到刀刃上呢?廣州市科技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計劃體系,構建了分類有序的市財政科技經費“3+3”資助方式,即3種前資助方式:競爭性前資助、協議類前資助、定向組織前資助;3種後補助資助方式:政策性後補助、創新大賽後補助、績效評價後補助。


“新的資助方式,大幅減少了傳統依賴專家同行評議的競爭性項目支援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拓展創新大賽後補助、績效評價後補助等創新評價機制。”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孫翔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今年起廣州市將固定於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發佈科技計劃項目指南,評價機制也有所創新。”


科技政策精準“秒達”,“數據倉庫”大幅減輕申報負擔,引入網際網路、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免去“跑腿蓋章”、政策“免申即享”……廣州市科技局建設的“廣州科技大腦”通過數字化再造科技業務辦理流程,讓申報不再成為科研人員的負擔。


實施經費使用管理“包乾制”


記者了解到,廣州首批集中發佈的項目指南共3個,聚焦生物醫藥産業創新補助和基礎研究。


廣州市生物醫藥産業創新補助主要通過後補助資助方式,對新藥臨床研究、醫療器械産品註冊、機構認證、研發及臨床試驗4個類別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活動予以政策性補助,擬投入財政支援總額超過2億元,單個事項最高補助可獲得3000萬元。該創新補助首次增設“視同市級科研項目立項”內容,為科研人員申報廣州市各類人才政策等提供便利,免除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


“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將全部面向35歲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預計將支援不超過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孫翔表示,我們希望以源頭創新能力和應用為導向,構建“人才培育、經費包乾、市校聯動、多元投入”為特色的廣州基礎研究領域創新治理機制。


該基礎研究項目首創“五個一”聯動式驗收模式,即“一篇論文、一項專利、一個項目、一項獎勵、一個職稱”,只要符合以上5種情形之一且經費使用符合規定的,由組織單位審核後通過驗收,可不組織技術專家評審。“大力支援、鼓勵科研人員在自由探索中開展創新性、源頭性研究的同時,充分彰顯基礎研究中結果導向的舉措比過程導向的舉措更為重要。”孫翔強調。


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則是為全國首創“市財政資金+自籌經費”的市科技計劃項目。支援與3所高水準大學、11家高水準醫院聯合設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和市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2023年廣州市財政將通過2270萬元的投入引導,撬動在穗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醫院投入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該項目同樣納入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試點,由單位自主立項、管理、驗收、經費使用“包乾制”。


在暨南大學,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已有探索。“該項目在帶動學校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暨南大學科技處朱星諭透露,學校計劃在原有分類支援基礎上新增一個原創探索計劃培育項目,重點支援“從0到1”的原始創新。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