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創新圖片>

守護“小餐桌”上的“大健康”

發佈時間:2022-01-19 16:17:54  |  來源:健康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國玉

“學生時期是兒童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合理的膳食營養為智力和體格正常發育提供了物質基礎。”在近日召開的2021年學校供餐與學生營養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如是説。據統計,目前全國中小學供餐比例已經達到80%以上。如何提高學校營養配餐和科學管理能力,保障學生餐的安全、營養,守護學生的“小飯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肥胖不是營養充足的標準


青椒炒肉、胡蘿蔔炒蒜薹、清炒冬瓜、豬蹄海帶湯、白米飯,這是一份小學食堂的午餐菜譜。三菜一湯一飯,既有蔬菜又有肉,看起來食材豐富、營養均衡。但該菜譜依舊存在不足之處,比如菜譜公示的單頓飯用油量為24.18克/人。“根據《學生餐營養指南》,6~17歲中小學生每人每天植物油攝取量在25~30克,脂肪供能比佔總能量的20%~3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學生營養室副主任張倩介紹,這頓午飯的烹調油量過多,長期食用會增加肥胖風險,而且豬蹄的價格較高但營養並不豐富。


學校供餐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當地飲食特點、食材供應量、物價乃至家長的滿意度等。“我們不對學校供餐的價格做出硬性規定,但供餐的各項營養指標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張倩介紹,將豬蹄海帶湯替換為蝦皮豆腐湯,可降低食材成本。把清炒冬瓜改為雞胸肉或蝦仁炒冬瓜,既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又能合理控制價格。增加主食種類、降低烹調油量,脂肪供能比就比較合理了。


充足的營養對於兒童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賀連輝介紹,《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23年)》從兒童發展與健康的角度,提出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生長遲緩率分別控制在10%和5%以下,兒童超重、肥胖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張倩表示,近年來,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地區的監測發現,兒童肥胖率已經增長到7%左右,雖然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但孩子們的貧血率卻在10%左右。“6~17歲中小學生屬於‘營養敏感’人群,吃飽的同時也要攝入充足的微量營養素,胖瘦不是衡量營養是否充足的標準。我們希望在促進孩子長得更高、更壯的過程中,不讓孩子變得更胖。”張倩説。


防控肥胖需要吃動平衡


“慢性病是我國的高發疾病,肥胖是慢性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兒童超重、肥胖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大大增加了其成年後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慢病與營養處副處長段琳表示,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健康決定了其成年後對致肥環境的敏感性,可以説,關注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健康,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段琳指出,很多“小胖墩”的家長都做到了早發現和早干預,但是他們通常缺乏科學減重的指導,只是一味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卻不去調整家裏的飲食結構。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首席專家趙文華同樣認為,肥胖是攝入能量過多和身體活動不足的結果,解決這一問題要做到吃動平衡。


“從2007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等單位共同發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段琳認為,逐步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將使孩子們受益終身。


圍繞如何推進兒童肥胖防控工作高品質發展,段琳總結了4點對策。一是聚焦“健康體重、健康成長”這一目標;二是促進“能量攝入、能量消耗”兩端平衡;三是抓住“提升認識、提高技能、環境支援”三個關鍵,加強科學養育、科學減重、營養與健康知識的科普;四是落實個人、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政府的四方責任。


學校供餐安全是紅線


“目前,我國學生營養和學校供餐的政策已經非常齊全,關鍵在於落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學生餐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不好吃和營養不均衡,“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講,離開了好吃,營養和健康就是空談”。


陳君石認為,學校供餐應該遵循4個原則。一是安全,食品安全是學校供餐的紅線和底線;二是好吃,學校應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提高對好吃的認識;三是營養和健康,學校供餐要滿足學生的生長髮育需求;四是不貴,學校供餐價格要考慮地方經濟水準。只有達到“安全、好吃、營養和健康、不貴”這4個標準,學校供餐工作才能可持續發展。


在學生餐營養與健康的設計上,陳君石建議,各地要開展學生膳食和營養評估,並設計不同季節、有針對性的菜譜。“保障學生餐的可持續發展,要以教育、衛生部門為主,對學生餐進行全供應鏈管理,對全供應鏈上的關鍵工序人員進行規範化技術培訓,保證全員具有食品安全及營養健康的基礎知識。同時,行業協會等組織可以給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及人員支援。最後,需要在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陳君石説。(記者郭蕾)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