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梁之變,足生大丁”,這些都是《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的論述,意思是説很多疾病的發生是飲食失調導致的。最容易為飲食所傷的是脾胃功能,可造成機體聚濕、生痰、化熱,為癌症的發生埋下隱患。
不良飲食習慣與消化道癌
研究顯示,飲食在癌的病因中佔30%~35%,不良的飲食習慣與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癌密切相關。我們在臨床中也發現,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有飲食失調的情況,例如偏食、暴飲暴食或過食刺激性食物等。
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全部食管癌患者中,有7%左右的人喜好熱飲、硬食、快食或飲酒。實驗研究證明,飲酒、熱食和快食等飲食習慣,會對食道黏膜造成一定的灼傷和腐蝕,使黏膜細胞出現增生性病變,進一步可發生癌變。
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廣泛存在著一種真菌黃麴霉素,其中黃麴霉素B1是目前所知的強致癌物質,此毒株所産生的黃麴霉素,尤其對肝癌有較強的誘發性。黃麴霉素最常見於腐爛霉變的花生、玉米、大米和一些豆類。另外,亞硝胺類物質、苯並芘等的污染,均可導致癌症的發生。
過食高脂肪食物與乳腺癌
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7年中國腫瘤的現狀和趨勢報告》顯示,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重要原因是人們飲食習慣和結構的改變。統計顯示,在乳腺癌發病率高的地區,人們的飲食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而在乳腺癌發病率低的地區,人們的飲食往往以澱粉和素食為主。而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能夠刺激乳腺組織的增生,這也是乳腺癌高發的原因所在。
此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西方人由於長期食用高脂肪膳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東方人。動物實驗亦表明,長期攝入過量蛋白會使某些部位的癌症發病率升高,且癌症的發生與進食蛋白的種類關係不大,與進食蛋白的數量關係密切。
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