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食尚中國>美食地圖>

人間至味話豆漿

發佈時間:2021-12-10 16:04:00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國玉

俗話説“冬吃豆,賽過肉”,又説“補藥一堆,不如豆漿一杯”。豆漿是國人的傳統飲品,冬日的早餐桌上常見潔白中泛出微黃的熱豆漿,散發出濃郁的豆香味兒,熱乎乎喝上一碗,滑爽甜香,滋潤胃腸,渾身都暖洋洋的。


豆漿,別名豆奶、豆乳、豆汁、豆沫兒。它起源於我國,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不僅是豆腐的創始人,也是現磨豆漿的創始人。他是個大孝子,熟悉醫養之道,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現磨豆漿,煮熟給母親喝。劉母之病遂逐漸好轉,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可見,豆漿作為藥食兩用之品的歷史十分悠久。


豆漿是深受國人喜愛的一種飲品,也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歐美,豆漿享有“植物奶”的美譽。豆漿營養豐富,富含植物蛋白和磷脂,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磷、鐵、鈣等多種礦物質,皆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此外,豆漿所含的大豆低聚糖、異黃酮、皂苷、核酸等,也是對人類健康極為珍貴的保健因子。


中醫認為,豆漿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毒,具有補脾益氣、消熱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拾遺》載:“凡人每日清晨吃黑豆腐漿,大有補益,可以免勞病之患。”《本草匯言》記載:“黃豆煮汁飲,能潤脾燥,故消積痢。黑豆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可見,自古以來豆漿就是一种醫養佳品。


豆漿按味道可分原味豆漿、甜豆漿、鹹豆漿,按質地分有黃豆豆漿、黑豆豆漿、雜豆豆漿等。以前製作豆漿,先要將豆子發泡,用青石小磨加水磨出漿汁,可根據自己喜好調成或濃或淡,濾出豆渣,入鍋燒沸即可食用。現在有了豆漿機,製作起來更加便利。複雜一些的,可以摻加黑豆、花生、黑芝麻、紅棗等,發泡好一同磨漿,口感更妙,營養也更為豐富。


大豆泡漲磨漿,不去渣,還可以做成帶渣的豆漿,魯南一帶稱作“小豆腐”,或“渣豆腐”。具體製作方法如下:將帶渣的豆漿倒入鍋中煮透;把焯過水的蘿蔔、白菜等蔬菜切細,入鍋煮沸即可。製成後可見豆腐腦狀的豆渣包裹團團青綠,觀之醒目,食之清素,細嚼慢咽,齒頰留香。


需要注意的是,喝豆漿也有禁忌。首先,豆漿一定要煮熟、煮透再喝。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製劑,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但煮沸加熱8分鐘後,胰蛋白酶抑製劑即可被破壞。此外,大豆中還含有一些抗營養因子,沒有充分煮熟煮透即飲用,嚴重的會引起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等胃腸症狀。中醫認為,豆漿是偏寒食物,消化不良、嗝氣和腸胃功能偏弱者,應謹慎飲用。此外,痛風病人對豆漿應該忌口。痛風是由嘌呤代謝障礙所導致的一種疾病,而豆漿中富含嘌呤,所以如有痛風症狀,喝豆漿應慎之又慎,或向專業醫生諮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