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二期450萬平方米項目在山東海陽正式投産,海陽市成為全國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實現了國內商用核能供暖的“零突破”。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付林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採訪時表示,公眾不必談核色變。核能不僅可以供暖,隨著熱電協同、水熱同産同送等技術的成熟,核能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突出貢獻。
核能供暖安全性如何?
核能用於民生供暖拉近了核能與公眾的距離,那這是否意味著核泄漏、核爆炸、核輻射等風險也離公眾更近了呢?
“目前核能供暖的主要形式是核電廠供暖與低溫核供熱。”付林介紹,核電廠供暖即抽取部分發電後的蒸汽作為熱源産生高溫水,再經過一系列的換熱後通過熱網將熱量送給終端的用戶取暖;低溫核供熱的原理是利用低溫的核反應爐産生的熱量,直接經過換熱去供暖,沒有發電的過程。
“通過供暖的原理可以得知,核供熱系統與用戶之間的幾個回路是相互獨立的。在換熱過程中,只有熱量的傳遞,不存在水的交換,所以不會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進入用戶暖氣管道。老百姓所擔心的,如核輻射、核爆炸等問題,是不會存在的。”付林解釋道。
上世紀60年代,核能供熱就在歐洲誕生,瑞典原型核動力反應堆Agesta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民用核能供熱的核電站,實現連續十年供熱。截至目前,全球約有近60座反應堆熱電聯供,佔所有運作核電機組的10%左右,主要分佈在東歐。
“在各種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後,供熱領域使用核能後果可控,這在國內外專業報告中都得到了印證。”付林説。
核能供暖有哪些優勢?
據了解,我國有60%以上的地區、50%以上的人口有冬季供暖需求,目前的供熱結構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
“中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以煤為主要燃料,但隨著供熱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供熱方式的多樣化,供熱能源結構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與常規的供暖方式相比,核能供暖能夠儘快實現供暖的零碳化,這是它先天的優勢。”付林表示。
作為城市清潔熱源的有力補充,核能供暖的經濟性如何?
付林稱,如果只考慮熱源,核電供熱方式與燃煤成本相當,但核電供熱的輸送成本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提高,故核能供暖相對於燃煤鍋爐供暖成本要高一些。
付林進一步解釋,核能供熱成本受燃料成本及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小,供熱成本比較可控。而且具有輸出穩定、可靠、規模化的優勢,是集中供熱的理想熱源。今後,如果核能供熱能夠參與碳排放交易,也會大大提升核電企業參與核電供暖的積極性。
未來是否會推廣?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余兵日前表示,要將核能供暖作為構建北方地區清潔高效、多元供暖體系的一種全新選擇。核能供暖技術成熟,國內外都有實踐,現在國內各核電企業均積極參與,除新投産的海陽項目外,秦山、紅沿河核電站也正在改造中。
目前,我國的核電站大多數建在沿海地區,今後能否在內陸大範圍推廣核能供暖?
付林表示,單從技術角度來看是可以實現的。隨著長輸送熱技術的進步,未來在北方地區大概能有超過50億平方米的供熱面積都可以採用核能供暖;東部地區,沿海核電站輻射的20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區域和城市也都可以實施這種方式進行供暖。
談及未來核能供熱的技術創新方向,付林表示,水熱同産同送的技術創新可能會在核能供熱裏得到應用,在供暖的同時解決海水淡化的能源問題、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