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布醒獅團演出現場。(資料圖片)
“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一段段技術高、難度大的黃麻布醒獅舞表演總是讓觀者獻上經久不息的掌聲。“黃麻布醒獅舞入選寶安第五批非遺項目,可為深圳及全國培養出更多的專業醒獅人員,發展傳統文化藝術。未來,也必將對彰顯寶安傳統文化、豐富地方文化藝術品類、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發展大有助益。”該項目傳承人羅慈輝笑著説道。
自唐代宮廷初現獅子舞以來,經歷朝歷代演變、遷徙,醒獅文化遂傳入嶺南地區。醒獅素有北獅、南獅之分。其中,帶有明顯嶺南特徵的南獅,乃北獅演變而來,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以廣東省發展最為活躍。在這裡,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黃麻布醒獅舞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作為嶺南民俗文化的優秀代表,醒獅精神更象徵不屈、雄健的民族魂。
據記載,100多年前,深圳寶安黃麻布一帶,黃麻布醒獅舞創始人羅恩紅出生在一個武術世家。受家庭影響,他癡迷武學,自幼習武,一直視黃飛鴻為偶像。後來,在佛山武學的影響下,羅恩紅開始接觸醒獅,並根據其所學,結合武術套路招數,自創一套醒獅梯青,黃麻布醒獅舞就此初現雛形。其後,羅火星、羅廣恩等人在羅恩紅影響下,開始學習黃麻布醒獅,並開拓創新表演路數。當時,只要逢年過節,或是族人嫁娶,獅子總要在村裏舞動一番。全村老少傾巢出動,熱鬧非凡。
1992年,黃麻布醒獅舞第四代傳承人羅慈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師傅羅廣恩,並在其影響下,喜歡上了醒獅這項運動。後來,在師傅的指導下,羅慈輝攜一眾師兄弟,于1994年10月,成立了黃麻布醒獅舞武術團,並擔任團長一職。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讓黃麻布醒獅舞武術團發揚光大,羅慈輝聘請廣東韶關和平醒獅隊的老師傅執教,隨後開始參加社團活動。“每逢春節、節假日,黃麻布醒獅舞武術團都會在本村、街道及其他村進行醒獅表演,商慶活動也會到場慶賀。”羅慈輝説。
據羅慈輝介紹,與北方獅子舞強調寫實、以模倣獅子為主不同,黃麻布醒獅舞在造型上不受具體形態限制,主張塑造一個誇張威武的形象。同時,參照粵劇角色開面的特點,吸收了粵劇的裝飾手法。醒獅的形態誇張、戲劇化、擬人化,汲取南北多種民間藝術形態的養分,具有濃厚的藝術特色。
黃麻布醒獅舞主要套路有“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採青”是醒獅的精髓,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競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臺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羅慈輝介紹,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
寶安日報記者趙盼盼通訊員蘇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