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肖聰聰)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點名”大宗商品漲價問題,5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約談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重點企業,並且指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既有國際傳導因素,也有許多方面反映存在過度投機炒作行為。
國家為何如此重視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這種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帶來哪些影響?有沒有對策?為回應上述問題,人民網“強觀察”欄目專訪了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田省迪。
大宗商品的價格傳導引發經濟波動
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産品三個類別,指同質化、可交易、被廣泛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的商品。從理論上講,商品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週期性波動與供求關係變化有關。
田省迪表示,國家如此重視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背後的原因在於大宗商品作為生産方投入之一,其價格波動會向下游企業傳導,通過供應鏈將大宗商品價格的增加向下游轉嫁,最終導致以消費價格指數為衡量的通脹率走高。
她強調,未來國內經濟進一步開放、居民需求增加,夏季能源消耗增加,有可能表現出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另外,大幅波動的原料價格會影響企業庫存決策,企業庫存不穩會影響整體經濟的穩定運作和政策調節的有效性。
關注國際上的“超級週期”和國內企業的“庫存週期”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歷史上曾表現出幾個超長的週期(1899-1932,1933-1961,1962-1995,1990年代中期-2010年代),在這幾個週期中,由於快速增長的需求和緩慢增長的供給之間不匹配,造成大宗商品價格長期高於平均價格。
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負面影響過後,今年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漲近25%,國際上有警惕新一輪大宗商品價格“超級週期”的討論。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得到抑制,全球經濟需求端恢復,可能會進一步推動週期性價格上行。“我國作為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如果新一輪‘超級週期’開始,其影響不能忽視。”田省迪説。
通常情況來講,國內企業會有自身的一個“庫存週期”,企業會根據大宗商品價格的預測來調整庫存,在預計價格上行時會增加庫存,價格下行時則提前去庫存。由於大幅波動的大宗商品價格會影響企業庫存決策,因此,田省迪表示,維持企業的庫存穩定,有利於整體經濟的穩定運作和政策調節。
“促進産業轉型”和“加強期貨市場價格監測”相結合
部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企業的生産經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生産經營者來説,舉步維艱。為此,田省迪建議:
從長期而言,要促進産業轉型,發展技術、科技、創新含量更高的産業;同時促進低碳經濟,緩解對大宗能源過度依賴的現狀;完善市場機制和供應鏈,建立健康的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傳導機制。
短期來講,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主要受供求關係影響,進而要採取一定的價格管控手段,在監控現貨價格之外,加強對期貨市場價格監測,控制國內市場過度投機行為;與此同時,適當允許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對衝外部大宗商品價格風險。
最後,政府要對一些行業提供退稅等財政政策支援,維持企業利潤,減少工業品出廠價格傳導至消費者價格。這不僅要調動國內原材料和能源生産,更要從國家層面增加大宗商品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