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我覺得一定要有信念、有夢想、有奉獻,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人來一趟,總得留下一點什麼,留不下赤火一般的精神,留下一點積極和善意也是很好的。”
“我要用聲音、用文字傳遞熱愛與希望,成為在生活刀尖上舞蹈的舞者。”
……
圖為蔣張子怡在校園裏展示舞蹈動作。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今年16歲的蔣張子怡是江西省上饒市上饒中學的一名高一學生。10年前,年僅6歲的她,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但這並沒有磨滅她對生活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如今,為了能去學校讀書,蔣張子怡的母親每天騎著電動車接送她上學。平時在學校,她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除了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她基本上可以熟練地依靠滑板代步,用雙手前行。
進入高中生活,曾經熱愛舞蹈的蔣張子怡決定以學業為重,並漸漸喜歡上了播音和寫作。最近,蔣張子怡寫下這段她的青春自白。
蔣張子怡的青春自白
大家好,我叫蔣張子怡,今年16歲。2005年,我出生在江西省德興市黃柏鄉尚和村的一個普通家庭,現在是江西省上饒中學的一名高一學生。
圖為正在教室裏上課的蔣張子怡。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十年前,年僅6歲的我,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年紀尚幼,不能明白爸爸媽媽在爭執著、焦慮著什麼,我只覺得醫院氣味難聞,不如家好。
“那就回家。”母親説。經過醫生的允許,也為了早日趕上學校課程,在入院的四十二天后我如願地回到了家。
如今已是高中生的蔣張子怡在校園裏以滑板代步。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年齡太小,不明白截肢的意義,但每天還是照常的痛。
母親覺得每天待在家裏不是辦法,也是應我的要求,去向學校反饋情況,為我謀得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我不知道母親費了多少力氣,只知道我又能讀書了,她很開心。
但是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對同學異樣的眼光。我很怕,心裏打了很多次退堂鼓。上課還行,下課就是竊竊私語和指指點點,我當時也才六歲不到。
圖為母親張水香牽著坐著滑板的蔣張子怡去教室。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母親於是鼓勵我,告訴我,其實我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一樣美麗一樣可愛。我將信將疑,勉強點頭。
在我心裏,論美麗可愛,還是電視上舞蹈大賽第一名的那個最可愛。跳起舞來,熱烈開朗十分耀眼。
這算是我和舞蹈結的前緣。
機緣巧合之下,父親幫我報名了少兒才藝大賽,説去見見世面也是好的。
圖為2013年4月,蔣張子怡獲得的少兒才藝電視大賽冠軍證書。(受訪者供圖)
到底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我真的熱愛那個耀眼的瞬間?我竟成了最可愛的那一個,出乎意料地拿了第一名。
那段時間過程很長,説起來很苦。離開家鄉,母親獨自帶著我學舞,甚至被推上了一線——陪我一起跳舞。
嘔吐、墊子磨得腳痛、平衡力不行,各種各樣的問題成了我們的難關,失去雙腿讓這些難關變得難上加難。
圖為蔣張子怡的母親每天騎著電動車接送她上學。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還好,我有我媽。她一直鼓勵著我、陪伴著我,雖然她也不善歌舞,但她善於逗自己的孩子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她覺得自己犧牲一點沒什麼的。
也是因為這次比賽,我收穫了很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甚至有機會來到上饒學習舞蹈和播音等等。
如今的我,已經十六歲了。
圖為蔣張子怡早上準時起床吃飯。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成為一名高中生後,我每天六點二十準時起床吃飯,和媽媽一起去上學。行動不方便的事情都依靠滑板解決,在這裡,老師和同學都很關心和幫助我。
進入高中生活,相較于初中來看,學業上的狀態和心態都會更積極和上揚。生活上更獨立談不上,但是體會和抿透了一點不拋棄和不放棄的精神。
圖為蔣張子怡抵達自己的班級進入教室。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回首過去,我仍然會覺得那個時候的母親和自己非常值得令我敬佩。因為從不放棄,永遠自信,可愛無比。
會為了渴望與理想,放棄一切去追求;會為了女兒的夢想,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然後輕鬆淡然地説一句,你開心就好。
在我心裏,論美麗可愛,還是我媽最可愛。
圖為蔣張子怡與母親張水香在校園裏留影。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我覺得一定要有信念、有夢想、有奉獻,爭做時代的弄潮兒。人來一趟,總得留下一點什麼,留不下赤火一般的精神,留下一點積極和善意也是很好的。
在一百多年前的今天,憤懣于談判桌上中國的次次屈辱,痛心於風雨飄搖、空前危機的中華民族的無數青年,決心擰成一股繩,叩開通往獨立和自由的大門,問道“中國向何而去?”痛嚎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
他們僅憑單薄的身軀,扛起來這個民族的脊梁。他們也成為這個民族迅速崛起的一批頂梁柱——“中華之脊梁”。
青春永續,因為不變的追尋。
課餘期間,蔣張子怡每週會去一次學校的廣播室為全校師生廣播節目。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我想用聲音、用文字傳遞熱愛與希望,我想成為生活刀尖上舞蹈的舞者。在不甚如意時,細琢先輩熠熠生輝的五四精神,回望他們的熱烈與堅強;在積極的時刻,擁抱生活、熱愛生活,永遠銘刻先輩如烈火一般的精神傳統。
圖為蔣張子怡展示從小到大獲得的各類證書。中新社記者劉佔昆攝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