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高端訪談>

“十四五”,科技創新這樣幹

發佈時間:2021-04-02 16:09:34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白雨

嘉賓:高鴻鈞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潘教峰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


主持人:劉詩瑤人民日報記者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部、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本期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十四五”,科技創新這樣幹。我們邀請到了兩位嘉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科技創新也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黨中央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什麼科技創新現在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該怎麼理解“核心”和“支撐”的含義?


高鴻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科技創新工作擺在了各項重大任務的首位,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對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和世情國情的準確把握。


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角度來系統理解,為什麼要不斷地強化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撐作用。


從國內來看,當前我國已轉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支撐發展的條件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依靠資源和要素投入的驅動力持續減弱,只有不斷地強化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才能源源不斷地發展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提高勞動生産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外部來看,科技創新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數。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迫切需要我們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強來保障我國的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應對國際風險挑戰的能力。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快演進,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也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


主持人:潘老師,“十三五”時期我們國家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總結過去的成績,能夠為“十四五”發展提供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


潘教峰:“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科技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加速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


在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科技創新持續地向高品質發展賦能,像新一代的資訊技術、生物産業、高端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迅速發展,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5%,有效支撐了新舊動能之間的轉換。例如,我國5G技術的核心專利世界第一,在全球也率先實現了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


科技的發展更加有效滿足了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為我們“卡脖子”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核心部件是百分之百的國産化。


在滿足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癌症治療、免疫療法、白血病、耐藥菌的防治等重要領域有很大的進展。比如説,像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別是這一次抗擊疫情大考,我們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顯示出科技強大的支撐能力。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後發優勢,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逐步地建立更加符合我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國家創新體系。


主持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是今年要抓的一項重點任務。中科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去肩負起國家隊的使命?


高鴻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科技事業發展和國家發展全局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理解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佈局,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等戰略規劃,要明確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


二是要強化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部署,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基礎研究。“十四五”時期,我國還要瞄準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三是要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並充分發揮好現有的居國家戰略地位的研究院所或者高校的重要作用,推動各類科研力量高效協同作戰,並優化配置和資源共用,形成體系。


四是要佈局建設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的創新高地,支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合肥的科學中心。


同時,還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樹立良好的作風學風,弘揚老科學家精神,要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中國科學院是黨、國家、人民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院以來,它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在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別是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中國科學院依然産出一批重大的創新成果。我院有關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檢測出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也首次分離出病毒的毒株,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在基礎前沿領域,我院科學家攻克了國際幾何分析領域20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這個被譽為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有關文章長達120頁,歷時六年,也體現了中國科學院基礎前沿的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堅韌。


“十四五”時期,中國科學院全體工作人員時刻牢記我們是國家科技戰略力量,我們是科技領域的“國家隊”“國家人”,必須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我們的發展規劃、科技佈局、改革舉措、資源配置等各項工作,都將以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發揮建制化優勢,體現歷史擔當和時代擔當。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解決一批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突破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批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


主持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怎麼樣讓企業真正地發揮它的主體作用,在接下來的五年當中,您認為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提升企業的基礎創新能力?


潘教峰: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方面,我們取得了新的歷史性進步。比如,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70%,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


同時,我們看到我國企業創新能力與國際的先進水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十四五”時期,我想應該圍繞三個導向:


一是圍繞聯合攻關的效率導向,支援中央企業和民營高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若干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從而讓創新鏈和産業鏈更好地協同,引導聯合體內部探索科學可行的風險共擔和利益共用機制。


二是圍繞融合創新的需求導向,統籌推動技術鏈、産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建立“需求牽引、技術突破、産業培育”的螺旋式技術迭代機制,不斷地消除科技創新存在的孤島現象,推動我國産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三是圍繞融通創新的協同導向,推動大企業積極地開放創新資源,鼓勵各類創新主體融通創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支援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業務的協作,資源共用以及系統整合等。


主持人:現在,我國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十三五”時期,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了近一倍,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的比重首次超過了6%。“十四五”時期怎麼樣更好地加強和扶持基礎研究的發展?


高鴻鈞: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技術體系和工程體系的源頭,它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高樓萬丈平地起,沒有堅實的地基或者基礎,什麼樣的房子都建不起來,更不用説高樓大廈。沒有雄厚、堅實的基礎科學研究,就不會有高品質、高水準的技術體系和工程體系,就不會有高水準的技術産生。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不斷地強基固本,這個“基”就是基礎,才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中國科學院始終把基礎科學研究作為立院之本。“十四五”時期,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知識基礎和解決方案,也要努力提出新理論,開闢新方向,創建新學派,為世界科技和技術知識體系構建、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將統籌全院基礎研究的力量,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和對青年人才的支援。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現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和産出的全面躍升,能再上一個大的臺階。


主持人: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這幾年,我們關於人才也有很多的扶持政策,比如揭榜挂帥,還有提高間接經費比例。“十四五”期間,怎麼樣更好地激發科學家的創造活力?


潘教峰:“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們科技創新任務更加繁重,進一步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上還是要進一步採取措施。


一要進一步健全科技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等不同類型的研究,對人才要求不一樣。我們應該遵循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的規律,健全完善人才的分類評價、分類選拔、分類激勵,以及分類保障的機制,從而充分地激發這些不同人才的創造價值。


二是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按照國家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實施更加精準的人才培養引進工程,實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橫向整合、縱向配合的梯形人才隊伍結構。


三是進一步完善人才發展的配套保障政策。一方面,給予科研人員收入和時間的保障,不要讓科學家花大量的時間做繁文縟節的事情。另一方面,支援和鼓勵中青年人才承擔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讓他們對未來科研活動有預期,並幫助他們解除後顧之憂。


主持人:在“十四五”時期,怎麼樣去更好地完善國家的科技體制機制?


高鴻鈞:近年來,黨中央系統部署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但是,還是存在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的障礙,需要進一步地改革。


一是要加強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戰略研判,要聚焦重大科學和技術上的創新目標,統籌佈局國家“十四五”科技戰略重點和重大任務。同時,還要建立動態的調整以及及時響應的機制。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牽引,積極探索促進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也在創新鏈和産業鏈不同環節協同配合,靈活地組織,進一步強化開放合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創新單元與企業間要協同創新,形成合力攻關這樣一個科技創新模式。


二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體系,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研究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用,更好地貫通從基礎研究到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


三是要進一步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適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要求,符合不同類型的科技活動規律和特點的機構評估、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的新機制和新標準。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才能使我們的科研效率進一步提高。


四是要加快人才創新高地建設。不管是什麼類型創新,包括科技創新,人是第一位的。既要充分引進人才,培養好、用好國內的人才,還要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建立一支國家戰略力量的優秀科學家後備隊伍。同時,開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的能力,在優勢領域打造長板,推動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對外開放。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