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技術市場>移動互聯>

手機網路支付用戶規模達8.53億 一部手機走天下

發佈時間:2021-02-24 14:37:09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白雨


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沃爾瑪超市鳳天路店,市民在使用自助收銀設備。孫凱芳攝(人民圖片)



一位乘客正在用手機掃碼支付乘車。張濤攝(人民圖片)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近日發佈的第47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手機網路支付用戶規模達8.53億,佔手機網民的86.5%。專家指出,在人們叫好移動支付帶來便捷體驗的同時,對其中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和問題也應有所警惕。


很久沒用現金了


“老闆,結賬!”“掃一下二維碼!”這樣的支付場景對人們來説早已司空見慣。移動支付的出現與發展,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北京朝陽的張師傅開了家早餐店,每天天還沒亮就起來準備早點。“現在幾乎沒人用現金付款,都是用微信或支付寶。”張師傅一邊講,一邊用手指了指門口貼的二維碼。


“以前忙的時候,給顧客找錢都嫌耽誤工夫,而且幹咱這行,一會兒拿飯,一會兒碰錢也不衛生,好在這些都不是問題了。”張師傅説。


在北京昌平工作的“90後”小陳告訴記者,他已經很長時間沒用過現金了。“購物、出行、看病、充繳費、訂票、外賣等,一部手機輕鬆搞定。”小陳説,有時候移動支付還有優惠,確實便利。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上學時大家AA制聚餐後常為湊零錢犯愁,如今只需打開微信發起群付款。


由線上到線下,移動支付應用場景日益豐富,該支付方式也成為人們日常主要支付方式。中國銀聯發佈的《2020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顯示,98%的受訪者將移動支付視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支付手段更新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體現。專家表示,由移動支付衍生的多種服務性功能,將加速全方位智慧生活的到來。


係好支付安全帶


在網上,不少網友曾曬出自己線上轉賬“手滑”的經歷。由於一時疏忽,未仔細核對收款人資訊,把錢誤轉至他人賬戶。待發現問題後,有些人通過與對方協商,挽回了損失,有些人卻連收款人也聯繫不上。


專家表示,平臺有責任幫助用戶糾正失誤、挽回損失。一方面,在交易驗證、限額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風險管控,盡到最大程度提示義務;另一方面,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承擔起居間調和與資訊披露責任,促進糾紛解決。


隨著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個人隱私洩露成為用戶在使用移動支付過程中較擔心的安全隱患。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這些資訊和數據缺乏足夠保護而被盜用,後果不堪設想。


近年來,與網站、APP、二維碼等有關的支付安全事件頻發,且類型多樣。有些釣魚網站誘導輸入個人資訊,部分軟體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免密支付,還有用戶掃描來路不明的二維碼或點開不可靠的連結而中招。


“移動支付領域需進一步理順監管體系,充分發揮各監管部門作用,形成監管合力。”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應強化對移動支付黑色産業鏈的打擊力度。


除了加強監管與完善技術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消費者也應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安全消費習慣。比如,從官方站點和安全電子市場下載正版應用;安裝專業安全軟體查殺木馬病毒;設置鎖屏密碼,以防手機丟失或被竊時他人可隨意進入個人賬戶等。


等等還沒跟上的老年人


當前,一些老年人開始緊跟時代潮流,“觸電”移動支付。今年65歲的王大媽就是其中一位。“之前去買菜,必備零錢,可到了後來,家家菜攤擺上了二維碼。我就讓孩子教了教,很快就學會了!”王大媽説。


然而,現實中,並非所有老年人都如王大媽一樣。調查顯示,2020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中青年用戶佔比提高,中老年人佔比有所下降,在支付領域存在“數字鴻溝”。


“採用哪種方式支付,消費者擁有自由選擇權。”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表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多種支付手段並存。


國務院辦公廳曾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據此,央行發佈公告,維護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諧發展,隨後依法對多家拒收現金單位及相關負責人作出經濟處罰。


記者發現,一些老年人未使用移動支付的主要原因是不懂與不習慣。專家表示,普惠金融就是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可以圍繞老年人經常涉及的消費場景,推出操作更為簡便的應用,並多渠道普及有關知識,讓他們更充分更放心地享受金融服務。(史志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