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未來之星>戲曲音樂>

中國節奏響中國樂!中央民族樂團牽手故宮博物

發佈時間:2020-11-24 10:55:06  |  來源:文旅中國  |  作者:   |  責任編輯:白雨

11月14日晚,作為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達成戰略合作後的首個合作項目,《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在北京拉開帷幕。


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國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之精華。無論是故宮的“雕梁畫棟”,還是樂團的“絲竹清商”,都傳承著中華文化的根脈,都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精髓。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週年,又是中央民族樂團建團60週年,雙方在此基礎上形成天作之合,把文化元素用音樂的形式進行藝術化呈現。


大禮與天地同節,大樂與天地同和。中國節,敬仰天地追憶祖先,或紅火熱烈,或追思懷遠,或百舸競渡,或含蓄浪漫;中國樂,宮商角徵羽,高昂可蕩于九天,悲切可飄于寰宇。《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將中國音樂與傳統節日故事相融合,用原創的民樂曲目,來一次跨越千年時空的大寫意,給觀眾帶來一次不同凡響的審美享受。音樂會以中國農曆年的起點“春節”為首,以時間為軸,選具有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為主題,用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的形式,凝結節日意向、傳達節日內涵。


當晚的演出中,序曲的鐘聲敲響,觀眾沉浸在音樂裏隨即進入“元宵·觀燈”;歡快的民族管弦樂之後,中阮演奏家馮滿天帶來“清明·春曉”,一邊演奏一邊吟誦“春眠不覺曉”和“清明時節雨紛紛”,阮聲如春風撲面而來;彈撥樂與打擊樂配合的“端午·龍舟”在鑼鼓喧天中再現賽龍舟的熱鬧歡快,二胡、笛子與樂隊則獻上含情脈脈的“七夕·相遇”,傳統名曲《彩雲追月》馬上把觀眾帶入到中秋月明之中,古琴演奏“重陽·知音”則在琴弦的揉捻間寄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眷念,琵琶演奏家趙聰獨奏“冬至·福吉天長”意蘊深長……同時,音樂會背景的多媒體展示採用沉浸式的交匯形式,故宮博物院藏的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貫穿始終,一派詩中有樂、樂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達成戰略合作,啟動儀式現場 陳曦 攝


音樂會由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創意並組織創作,邀請郝維亞、馬久越、杜咏、王丹紅等著名作曲家共同打造,並由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院長葉風任舞臺多媒體設計總監、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吉祥物設計團隊——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團隊擔任平面設計、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任服裝設計,由樂團首席指揮劉沙執棒,趙聰、馮滿天、丁曉逵、段超、路寧等演奏家以及特邀舞蹈家殷碩、特邀演播藝術家任志宏聯袂出演。


此此前召開的故宮博物院與中央民族樂團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新聞發佈會上,中央民族樂團黨委書記劉傑介紹,該音樂會是中央民族樂團繼《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等經典劇目之後,又一次厚積薄發,傾力打造的民樂精品力作,也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2021年度“時代交響——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扶持計劃”入選作品。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表示,除現場音樂會外,故宮博物院和中央民族樂團還將合作探索在故宮特定場景進行視頻錄製,以“音畫交融”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來,雙方將以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為依託,合力打造文化精品,用“聲音的敘事”突破建築、文獻和語言的限制,重塑文化記憶、講好中國故事。


《天地永樂·中國節》主題視聽音樂會于11月14日、15日19:45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舉行媒體場演出和正式公演。據悉,目前該音樂會已接到多場演出預定,並受芝加哥交響樂團和底特律交響樂團邀約于後續開展合作共演。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