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為期近一個月的“節奏·回聲藝術五週年回顧展”在天津大悅城拉開帷幕。對於回聲獨立藝術空間(下稱“回聲”)的創始人張曉彤來説,這場展覽既是回顧,也是展望;對於“回聲”來説,走進展廳的遊客不僅代表著工作室受到認可,更代表著他們對於某種意識的成功推動……
展覽現場用“箱子”進行佈局的展品 周思楊攝
心懷“烏托邦”的教育者
“回聲”的成長,或許有一些“無心插柳”和“歪打正著”。起初,“回聲”只是張曉彤的興趣使然:“我們這種人心裏都有一個‘烏托邦’,都不想受束縛,只想和有共同愛好的人一起追求我們的熱愛。”2015年,還在讀研的她租下一間畫室,並利用課餘時間培訓授課,“從來沒想著盈利,只是為了合理安排時間,因為無論是否有學生,我都需要一個地方靜心作畫。”
“教育是一件迴圈往復的事,做得好與不好,你自己口説無憑,而是靠大家口口相傳的。這兩個‘口’,就構成了‘回’字。”談起“回聲”一名的由來,張曉彤説,“而且你發出的聲音,最後是一定能聽到‘回聲’的。”
那一年,主打“成人油畫體驗”的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學員們只需幾個小時便可以完成畫作。“很多人選擇這種方式就是為了‘打卡’,畫完了拍個照就忘了,油畫不應該是這樣的。”對於油畫如此“走紅”,張曉彤有著不同的看法。
2015至2016年,張曉彤創辦了“獨立女性藝術課堂”,每週提供空間和時間,和參與者進行一場“沉浸式體驗課”,精良的課程在參與者中出現了“回聲”,慕名而來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在展覽現場,張曉彤向記者展示了一幅畫作,作者是一位年過花甲的阿姨,她便是在“回聲”學習的繪畫。
本次展覽中的部分畫作(左一為上文提到的“阿姨”所繪製) 周思楊攝
特殊時期的特殊總結
據張曉彤回憶,“回聲”從18年起每年都會舉辦回顧展覽,對於本次展覽,她稱之為“特殊時期的特殊總結。”
本次展覽分為兒童藝術區與成人藝術區兩大區域,在成人藝術區,擺放著幾幅特殊的作品——疫情期間由張曉彤通過網路直播帶領大家完成的畫作。“平時我們就在做公益,沒想到這次一做就是大半年。”張曉彤打趣道。
除正常的繪畫課程外,“回聲”也經常組織公益性的寫生公開課和博物館講解。每次觀展前,張曉彤會為“遊客”們製作含有觀展路線、主題、重點的導覽冊,最初由她親自手繪,後來隨著“遊客”人數的增加和經營狀況的改善逐漸轉為批量印製。“講解必須是我自己來做,我要先‘備課’,了解整個展覽,才能給大家最好的講解效果。”她説。
張曉彤在疫情期間通過公益網課帶領大家完成的畫作 周思楊攝
在兒童藝術區,一組造型奇特的動物畫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張曉彤介紹,這組作品中的每個動物都是由“回聲”的低年齡段學員們單獨完成的,最小的創作者只有兩歲半,整件作品耗時一個月左右。“我們在繪畫的過程中不會給孩子們任何限制,他們覺得動物該是什麼樣,那就可以畫成什麼樣,所以這裡會有粉色的馬、紅色的鯨。”張曉彤説。
“回聲”低年齡段學員們共同完成的藝術作品 周思楊攝
在展區中,一張照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小朋友們身著特製服裝,用生動的表情與體態還原了名畫《春》。張曉彤表示,由於小學員眾多,所以“回聲”對複雜的藝術課進行了改良,讓孩子們邊玩邊學,在學習《春》時,張曉彤讓孩子們在合作繪畫的同時,通過抽籤選定畫作中的角色,再由老師們帶著大家一起製作服裝來進行角色扮演,將課程由靜態轉變為動態,最終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光這一節課我們就講了三個月,但是孩子們和老師們都樂在其中。”她説。
“回聲”學員們共同繪製的拼接畫(左)及拍攝的照片(右) 周思楊攝
大浪淘沙難淘金
2018年,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張曉彤的“烏托邦”,“回聲藝術工作室”也正式升級為“回聲獨立藝術空間”——改變的是更加顯著的獨立精神和更廣闊的空間,始終不變的是對藝術的追求。“我覺得真正的‘美’,必須要有時間積澱,它不是艷麗的皮囊,而是經得起考驗、能被人們不斷解讀的內在。”談起“回聲”的標語——“引導真正的美”時,張曉彤説。
當記者問到“大量‘網紅打卡’的短視頻是否改變了人們對‘美’的認知?”時,張曉彤表示,“美”作為一種“內容”,一定是多形式存在的。“起初我也比較反感那些短視頻,覺得它們會讓人變浮躁,但後來我發現這就像大浪淘沙,沒有內容的就是被時間沖刷掉的沙子,真正有深度的‘金子’會被留下,而這也更有助於人們形成品牌意識。”據她介紹,“回聲”的三位負責人全都是身兼數職的“萬金油”,既會講課,還會設計、策劃、運營等技能。
張曉彤説,“回聲”其實是在引導一種消費意識——讓人們對“內容付費”更加認同。“就像很多人不明白一幅畫為什麼貴,只有當他們真正通過學習和實踐了解到完成一幅畫要付出的努力與汗水,他們才會明白。”(文 / 圖 周思楊)